正文 第7章 大師談人生快樂——通往樂土的金鑰匙(2 / 3)

後來,李輝見一位在工廠做生產管理的朋友薪水高、福利好,便動了心,於是他費盡心力謀到了一份生產主管的職位,可是沒多久他就因管理不善而引咎辭職了。之後,李輝又做過餐廳經理、客服主管等,但最終都沒有成功。

最後,李輝痛定思痛,吸取了前幾次的教訓,不再盲目追逐高薪或舒適的職位,而是依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憑借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應聘到一家雜誌社做了文字編輯。這份工作與以前的職位相比,雖然薪水不高,工作量也大,但李輝卻做得非常開心,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幾個月下來,他的工作能力便得到了領導的認可。

回顧以往的工作曆程,李輝深有感觸地說:“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應當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味地追逐高薪、舒適的工作,曾讓我吃盡了苦頭,走了不少彎路。事實上,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結合自身條件,依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去選擇相應的事來做。隻有放棄那些不適合自己的,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生活不是試跑,也不是正式比賽前的準備運動,生活就是生活。按自己的方式選擇自己的生活,才能享受自己的快樂。

心靈寄語

古人說:“止於至善。”就是說人應該懂得自己該處於什麼位置是最好的。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鬆自我。這樣才不至於好高騖遠,迷失方向,最終碌碌無為。

)第四節 人生需要看得開

禪心如燈

“笑著麵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是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聖嚴法師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裏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他沮喪地對老僧釋圓說:“像我這樣屢屢失意的人,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用呢?”

老僧釋圓靜靜地聽著年輕人的歎息和抱怨,什麼也不說,隻是吩咐小和尚燒一壺溫水送過來。

少頃,小和尚送來一壺溫水,釋圓抓了一把茶葉放進杯子裏,然後用溫水沏了,放在年輕人麵前,微微一笑說:“施主,請用茶!”

年輕人俯身看看杯子,隻見杯子裏微微升起幾縷水汽,那些茶葉靜靜地浮著。年輕人不解地問:“貴寺怎麼用溫水衝茶?”釋圓微笑不語,隻是示意年輕人用茶。年輕人隻好端著杯子,輕輕呷了兩口。

釋圓說:“請問施主,這茶可香?”年輕人搖搖頭說:“這是什麼茶?一點兒茶香也沒有呀。”

釋圓笑笑說:“這是福建的名茶鐵觀音啊,怎麼會沒有茶香?”

年輕人聽說是上乘的鐵觀音,又忙端起杯子呷了兩口,再細細品味,還是放下杯子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釋圓微微一笑,吩咐門外的小和尚:“把溫水拿去加沸。”

少頃,小和尚便提著一壺吐著濃濃白汽的沸水過來,釋圓起身,又沏了一杯茶,年輕人俯身一看,隻見那些茶葉在杯子裏上上下下地沉浮,隨著茶葉的沉浮,一絲清香便從杯裏緩緩地逸出來。嗅著那醉人的茶香,年輕人禁不住去端那杯子,釋圓微微一笑說:“施主稍候。”說著便提起水壺朝杯子裏又注了一些沸水。年輕人見那些茶葉沉沉浮浮得更厲害了,同時,一縷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升騰出杯子,在禪房裏彌漫。釋圓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沁得滿屋津津生香。釋圓笑著問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嗎?”年輕人思忖說:“一杯用溫水衝沏,一杯用沸水衝沏,用水不同吧。”

釋圓笑笑說:“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同。用溫水沏的茶,茶葉就輕輕地浮在水上,沒有沉浮,茶葉怎麼會散溢出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衝沏的茶,衝沏了一次又一次,浮了又沉,沉了又浮,沉沉浮浮,茶葉就釋出了它春雨般的清幽,夏陽似的熾烈,秋風似的醇厚,冬霜似的清冽。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嚐不似這茶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彌漫不出他們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飽經滄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襲擊他們,他們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茶,在風風雨雨中沉沉浮浮,最終溢出生命的清香。”

人生之路,一帆風順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無數次的挫折堆積而成的。但挫折和失敗對人畢竟是一種“負麵刺激”,總會使人不愉快、沮喪、自卑。因此,如何麵對挫折、如何自我解脫就成為戰勝脆弱、走向成功的關鍵。

心靈寄語

人生在世,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地過一生,相信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想。然而,人生路上,總會有些不如意,總會有些無奈。因而凡事都要看得開,看得開就能使人脫離沮喪和痛苦的糾纏。

)第五節 懂得寬容的人,才是快樂的人

禪心如燈

我們要把心量放大,或者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把觀察的角色做個對調。這樣,很多事情就會很好解決,就會知道要諒解他人,自己也就不會陷入煩惱的深淵。所以,要學會諒解他人。諒解他人,往往跟要求自己一樣很難做到。人生一世光陰極為有限,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平平常常、歡歡喜喜過一輩子,即使對方有什麼對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於一種相互的關愛給予諒解,這樣的人就會有一種和睦的人際關係。

——明一法師

“寬容”二字,包含著人生的大道理,它不僅是一種雅量和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它將“冤冤相報”變成了“相逢一笑泯恩仇”。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裏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下,突然開悟。他欣喜地走回住處,這時卻看到自己的茅屋正遭小偷“洗劫”,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

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觀望,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

小偷看到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了很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我又別無他物,你就穿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完,禪師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一時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

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從極深的禪定裏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麵對盜賊,禪師既沒有責罵,也沒有告官,而是以寬容的心胸原諒了他,禪師的寬容和原諒也終於換得了小偷的醒悟。

寬容是一種大度,是一種豁達;寬容能夠容納萬物,寬容能夠包含太虛。心曠為福之門,心狹為禍之根。心胸坦蕩,不以世俗榮辱為念,不為世俗榮辱所累,就能活得輕鬆、瀟灑、磊落。

也許你曾經遭受過別人的惡意誹謗或者是致命的傷害,這些傷痛在你的心底一直沒有得到撫平,你可能至今還在怨恨他,不能原諒他。其實,怨恨是一種被動和侵襲性的東西,它像一個不斷長大的腫瘤,使我們失去歡笑,損害我們的健康。怨恨,更多地傷害了怨恨者自己,而不是被怨恨的人。

心靈寄語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這就是寬容之道。懂得寬容的人,才是善於得到快樂的人。

)第六節 苦中作樂,怡然自得

禪心如燈

我們應該讓心中常常保持沒有煩惱的狀態,也就是頭腦裏沒有憂鬱、不滿意的事,因為世界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已經知道,可能會有八九成不如意的事出現,那還有什麼可煩惱的呢?

——聖嚴法師

生活中確實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和痛苦,但生活中並不缺少快樂,快樂與否,有時完全在於心態和精神思想,正如某位國學大師所說的“精神的煉金術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的資料”。人生常常遭遇痛苦,但精神卻可以改變它,使人樂觀,使人能夠苦中作樂。錢鍾書在《論快樂》中說:“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幹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輕鬆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來欣賞,來審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時的筵席,隨它烹調得怎樣好,吃來隻是土氣息、泥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