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讓心靈回歸本真
生活中,每個人都在尋找著快樂,每個人的快樂也不盡相同。快樂不是費盡心機計算出的結果,而是一個無心而求的美好過程。隻有不為欲望所累,順其自然地生活的人才能時時刻刻享受快樂。
禪心如燈
佛教裏的許多禪師,雖然打坐時閉目入定,不看不聽,但是內心卻很快樂。這種發自內心的法喜安樂,才是涵養生命的重要資糧。
——星雲大師
人本是自然之子,但作為一個社會人,不可避免為社會所左右,表現出許多非自然的屬性。所以,要保持人原有的質樸、純真的自然屬性,就需要養一顆自然之心。整日工於心計、追逐名利,如何養身?如何養心?所以,要回歸自然,首先要在心態上回到自然中去。
高峰妙禪師住在山洞裏,他每天以野果為餐。很多人對他這樣的修行方式十分不解,有人問他:“野果有什麼好吃的呢?”
高峰妙禪師說:“野果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美味。”
那人又問:“你看你,住在這個山洞裏,亂糟糟的,頭發長長了也不梳理。”
禪師說:“我並沒有煩惱,還需要梳理什麼?”
“你一年到頭就這一身衣服,為什麼不準備一套換洗的呢?”
“這身衣服足以。”
“你總要洗洗澡吧?”
“我的心一幹二淨,不需要洗澡。”
“你沒有朋友,沒有愛人,不覺得孤單嗎?”
高峰妙禪師指指外頭:“看見花花草草了嗎?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那人猛然醒悟,高峰妙禪師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自在灑脫。
一心參禪,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享受清淨的生活,實在難能可貴。自然可以開啟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久居鬧市,心久係名利,人就會活得很累。榮華富貴、名聲讚譽都是表麵的東西,整日費盡心思與人爭鬥,得到的隻是無窮無盡的煩惱。
不如將爭強好勝之心放下,走出門,到大自然中沐浴春風,攀登高峰,人就會舒服許多。
一個年輕人被煩惱纏身,於是就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方法。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在一片綠草叢中,看見有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橫笛,逍遙自在。他不知道那個牧童為何如此高興,於是就走上前去問道:“你看起來很快活,能教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牧童很高興地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年輕人按照牧童說的,試了試,卻無濟於事。於是,又開始繼續尋找。
不久,他來到一個山洞,看見一個老人獨坐在洞中,麵帶滿足的微笑。
年輕人深深地鞠了一個躬,向老人說明來意。
老人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年輕人回答道:“是的!懇請不吝賜教。”
老人笑著問道:“有誰捆住你了嗎?”
“沒……沒有。”年輕人吞吞吐吐地回答道。
“既然沒有人捆住你,何談解脫呢?”霎時,年輕人醒悟了。
看到這個故事,我們也許會覺得故事中的年輕人很可笑,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方法。其實,我們很多時候也像故事中的年輕人一樣自尋煩惱。
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活得不夠單純。以下幾條可作為具體參照:
1.不刻意追求,不用任何執著心給自己設置障礙。能活得簡單自然,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2.每天留一點時間獨處,回到內心,在心中擺正自己的位置,時時矯正自己看問題的視角和心態。
3.保持本色,不人雲亦雲,不亦步亦趨。人應活出自己的本色,保留一顆原始樸素的初心。
4.簡樸生活。清理生活中由欲望帶來的累贅,擁有的東西能滿足需要就好。
心靈寄語
以單純自在的心態樂享自然中最本初原始的一切,從每一棵花草身上看見美麗,從每一陣清風中聽到時光的低吟淺唱,讓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回歸自然的淳樸,便能從現實的煩惱中超脫出來,體味生命中無盡的快樂。
)第二節 助人才能得樂
禪心如燈
當我們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時,事實上對方已經回報了我們一份“歡喜心”,這份歡喜心能夠消除身心的疲勞。
——證嚴法師
《增一阿含經》中有這麼一句話:“隨時念惠施,受福如響應;永已無短乏,所生常富貴。施為眾行具,得至無上位;億施不起想,歡喜遂增益。”意思是說,做人要時時保持施與的善心,最終才能得到福報。
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樂於索取,一種人樂於付出。吝於付出的人,他的生活也將死氣沉沉,被幸福疏遠。懂得分享、給予和付出的人,才會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和滿足。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天太黑,又沒有路燈,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這邊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都要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被路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你真的是盲人嗎?”
打燈籠的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過一絲光明,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
僧人更加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知道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每到晚上人們都看不清彼此,也看不清路,所以我就在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歎道:“你的心地多好啊!原來你是為了幫助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全是,我也是為了自己。”
僧人又迷惑了,問道:“這又是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有沒有被別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撞了呢。”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撞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明,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撞到我了。”
僧人頓悟,感歎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的身邊啊!”
盲人提燈籠,這是一種怎樣的智慧與胸懷啊!為別人提供了方便,同時也便利了自己。真正的善心總會換來回報的。世事就是這樣,當我們左手付出愛時,便能從右手收獲愛。
心靈寄語
做人應當像火炬,照亮自己的同時,也照亮了別人。當我們將付出的意識貫注自身並向周圍擴散時,身邊的人就能夠感受到我們帶來的濃濃暖意。每個人得到了愛,也會有所回饋,也許隻是一句感謝,或者一句讚美,卻足以將愛升溫。
)第三節 選擇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可樂終身
禪心如燈
追求快樂,是一般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標。一個人如果擁有財富、健康,乃至兒女成群、子孫滿堂,卻獨缺快樂,生命將失去意義。所以擁有快樂,可以說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星雲大師
阮籍曾經寫過一句名言:“隋煬可憐為皇帝,安石不幸做相公。若使二人皆布衣,一為名士一文雄。”這句話,說明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隻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才有精彩與快樂可言。
的確,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甚至自暴自棄,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沒有清醒的認識,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幹什麼。因此,如果你想要成就自我,幹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李輝初到南方時,曾為找工作奔波了好長一段時間,起初他見幾個跑業務的同學業績不俗,賺了不少錢,學中文專業的他便找了家公司做業務員,然而辛辛苦苦跑了幾個月,不但沒賺到錢,人倒瘦了十幾斤。同學們分析說:“你能力不比我們差,但你的性格內向,言語木訥,因此不太適合跑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