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寄語
生命沒有意義,沒有人可以定義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因為每個人生命的意義都各不相同,我們必須為自己的人生找出目標,找出意義。
)第六節 心靜如水,不為外物所左右
禪心如燈
其實,人的基本生活可以非常簡單。我們今天的很多需要,並不是生存的真正需要,隻是我們為滿足攀比心而產生的需要。
——濟群法師
世界就像座城堡,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身居繁華都市的人,往往追求悠閑平靜的田園生活;身在田園鄉村的人,卻向往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其實,平靜是福,真正生活在喧囂吵鬧的都市中的人們,可能更懂得平靜的珍貴。與平靜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麼不值得一提。
現代人品味著生活的緊張與焦灼,已很難品味到靜的清芬與恬愉,都漸漸浮躁起來,可是浮躁往往不利於事情的發展。
人要活得輕鬆自得,就要做到心靜如水,不為外界之物所左右。
這是一條古老的街,到處都是老舊的建築物。老街上有一位老鐵匠,由於早已沒人需要打製的鐵器,他便改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
他的經營方式非常古老和傳統,人坐在門內,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你無論什麼時候從這兒經過,都會看到他在竹椅上躺著,手裏是一個半導體,身旁是一把紫砂壺。
他的生意也沒有好壞之說,每天的收入正好夠他吃飯和喝茶。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餘的東西,因此他非常滿足。
一天,一個古董商從老街經過,偶然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因為那把壺古樸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製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他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
壺嘴內有一記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驚喜不已。因為戴振公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據說他的作品現在僅存3件,一件在美國紐約州立博物館裏,一件在中國某博物院,還有一件在泰國某位華僑手裏,這位華僑的那件是他於1993年在倫敦拍賣市場上以16萬美元的拍賣價買下的。
商人端著那把壺,想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當他說出這個數字時,老鐵匠先是一驚,後又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裏的水。
壺雖沒賣,但商人走後,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並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竟有人要以10萬元的價錢買下它,他轉不過神來。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在他總要坐起來看一眼後才放心把壺放在小桌上,這讓他非常不舒服。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蜂擁而至,有的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更有甚者,晚上來找他借錢。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
當那位商人帶著20萬元現金,第二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叫來老街上的街坊,拿起一把斧頭,當眾把那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
老鐵匠還是一如既往地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據說他活了百多歲。
就這樣,老鐵匠打破了名利對心的束縛,重獲寧靜。寧靜可以過濾生活中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陋等人性的雜質,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
因此,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靜是什麼?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大胸襟,也是大覺悟,非絲非竹而自恬愉,非煙非茗而自清芬。
其實,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將腳步放緩,隨青山綠水而舞,見魚躍鳶飛而動。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此心常在靜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人生若常在靜中,塵世再多喧囂,也可以視若無睹,聽若未聞。
剔除喧囂,蕩盡繁華,寧靜是種更本真的美。一個懂得適時讓自己回歸平靜的人,他的思路會更加清晰,他就會越發明白事物間的微妙聯係,麵對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時他就不會動輒抓狂、忐忑不安或是憂傷痛苦,從而保持一種處變不驚、泰然自若的處世態度,因為寧靜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心靈寄語
靜者,不是與孤獨相依,與寂寞為伴。讓自己去享受心靈的寧靜,並不是讓你放棄對夢想的堅持,而是當作一場驚險搏擊之後的小憩,一次成功追求之後的深思,是飽經風霜後以虔誠的心去探尋生命的意義,是大起大落後以平和的方式去感悟人生的心態。
)第七節 生命最美是順其自然
禪心如燈
如果我們都不會死,“生命”就沒有什麼意義,因而有“死”才顯出活著的珍貴。死亡是生命的一麵鏡子,告訴我們如何感謝生命的難得。
——海濤法師
生命從起點到終點,就是一次極自然的過程,洞悉了生與死的本質,就不會為終究要死去而惶恐不安了,而能夠以順其自然的態度看待人生這一最大的變故。
一天,莊子的妻子去世了,好友惠子去吊喪,卻看到莊子坐在地上,正敲著盆子唱歌。惠子憤憤地說:“夫人和你結為伴侶,生兒育女,身老而死,你不哭也就罷了,怎麼能敲著盆子唱歌?是不是太過分了!”
莊子微笑:“開始的時候我也很難過,但是再一想就覺得自己不應該悲傷,因為幾十年前她還沒有出生時,她不過是原野中的一股氣,出生之後變成人,跟我過了一輩子,現在死了又回到那股氣去了,所以她的死亡是回家,回家是很快樂的事情;她現在回家很快樂,我卻在這兒哭,這不是很可笑嗎?所以我要和她一起快樂。”
莊子認為,整個宇宙是“氣”的流行,生命是“氣之聚”,死亡是“氣之散”,如此一來,我們怎麼變都還是在“氣”裏麵,那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人從“呱呱”墜地的一刹那,其實也是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的開始。有人說:“死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字眼,因為它意味著消逝,沒有了知覺,曾經擁有的都要灰飛煙滅……”這樣的人生觀未免太過悲觀,須知萬物方生方死,死其實是生的一部分。一個生命隻有經曆了死亡才算完整。莊子的夫人去世時,莊子不但沒有悲痛哭泣,反而擊缶而歌。莊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那是因為在莊子看來,萬事萬物都要經曆這個過程,既然這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又何必哭泣呢!
“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著是寄宿,死了是回家。孔子在《易經·係辭》中說:“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明白了黑白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蓮花,開放收攏,不過如此。
心靈寄語
生命從起點到終點,就是一次極自然的過程,洞悉了生與死的本質,就不會為終究要死去而惶恐不安了,而能夠以順其自然的態度看待人生這一最大的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