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大師談生命抉擇——生固欣然,死亦無憾(2 / 3)

壽命雖短,但對人、對天都有益,天和人都選擇它,都會記著它的好處,短也可以說不短;壽命雖長,但對人、對天都無用處,天和人都會摒棄它,並且把它遺忘,長也可以說是短啊。”

老翁感到非常慚愧,立刻低下了頭,以後再也沒有取笑過別人。

有的人雖然活了一輩子,但其真正意義上的人生卻從未開始,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數日子,而在於不斷探索自我生命和人生的可能性。

心靈寄語

水隻有在流動中才能夠保持新鮮,人隻有在不斷進取的狀態下才能夠永葆生命的活力。既然生命不息,那就應該不斷進取,超越自我。

)第四節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禪心如燈

唯有心無所著,既不畏懼生死,也不追求涅;既不討厭垢穢,也不心喜清靜;既不感到束縛,也就不用解脫。那才是活活潑潑、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禪的生命現象。

——聖嚴法師

人們常說“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確是這樣。

一個人隻要有勇氣為自己製訂夢想,那麼,他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如果你隻想做一隻在金絲籠中安逸生活的金絲雀,就注定會失去整個天空。

摩根誕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的一個富商家庭。摩根家族於1600年前從英格蘭遷往美洲大陸。最初,摩根的祖父約瑟夫·摩根開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館,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後,又開了一家大旅館,既炒股票,又參與保險業。可以說,約瑟夫·摩根是靠膽識發家的。

生活在傳統的商人家族,經受著特殊的家庭氛圍與商業熏陶,摩根年輕時便敢想敢做,頗具商業冒險和投機精神。1857年,摩根從哥廷根大學畢業,進入鄧肯商行工作。一次,他從古巴哈瓦那為商行采購魚蝦等海鮮歸來,途經新奧爾良碼頭時,他下船在碼頭一帶兜風,突然有一位陌生人從後麵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想買咖啡嗎?我可以出半價。”

“半價?什麼咖啡?”摩根疑惑地盯著陌生人。

陌生人馬上自我介紹說:“我是一艘巴西貨船的船長,為一位美國商人運來一船咖啡,可是貨到了,那位美國商人卻已破產了。這個載滿咖啡的船隻好在此拋錨……先生,您如果買下,等於幫了我一個大忙,我情願半價出售。但有一條,必須現金交易。先生,我是看您像個生意人才找您談的。”

摩根跟著巴西船長一道看了看咖啡,成色還不錯。想到價錢如此便宜,摩根便毫不猶豫地決定以鄧肯商行的名義買下這船咖啡。然後,他興致勃勃地給鄧肯發出電報,可鄧肯的回電是:“不準擅用公司名義購買!立即撤銷交易!”

摩根勃然大怒,不過他又覺得自己太冒險了,鄧肯商行畢竟不是他摩根家的。自此摩根便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那就是開立一個自己的公司,做自己想做的生意。

無奈之下,摩根隻好求助於在倫敦的父親。吉諾斯回電同意他用自己倫敦公司的戶頭償還挪用鄧肯商行的欠款。摩根大為振奮,索性放手大幹一番,在巴西船長的引薦之下,他又買下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摩根初出茅廬,做下如此一樁大買賣,不能說不是一種冒險。但上帝偏偏對他情有獨鍾,就在他買下這批咖啡不久,巴西出現了嚴寒天氣,咖啡大為減產。這樣,咖啡價格暴漲,摩根便順風迎時地大賺了一筆。

從咖啡交易中,吉諾斯意識到自己的兒子是個經商人才,便出了大部分資金為兒子辦起摩根商行,供他施展經商的才能。摩根商行設在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對麵的一幢建築裏,這個位置對摩根後來叱吒華爾街乃至左右世界風雲起了不小的作用。

生機和危機永遠是並存著的,隻有敢於冒險的人才能有所獲。迎難而上就是一種勇氣,害怕挑戰的人隻會像蝸牛一樣,把自己小心地保護起來,從此再無出頭的機會。

摩根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大的成功,在於他有一顆敢於冒險的心,他期望更大的成功,為此,他願意去冒險,去爭取,所以,機遇給了他舞台。

心靈寄語

一個人隻要有勇氣為自己製訂夢想,那麼,他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如果你隻想做一隻在金絲籠中安逸生活的金絲雀,就注定會失去整個天空。

)第五節 人生的意義需要你為之確立

禪心如燈

人生的價值在哪裏?難道隻在於衣食住行上?如果把人生界限定位得這麼狹隘,生命就很沒有價值,也十分渺小。我們應該將生命的意義擴大、提升價值觀,將自私的心念轉化為擁抱眾生的大愛。

——證嚴法師

“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是為了吃飯”,我們要為自己的生命找出意義。有的人追求愛情,為愛情百折不回、無怨無悔;有的人追求金錢,為金錢殫精竭慮;有的人追求友情,為朋友兩肋插刀……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千百年來,不分膚色國界,無論貧富賢愚,無數人在心頭追問過這個問題。那麼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是如何回答的。羅素在《我為什麼活著》一文中寫下如下一段話: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製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我尋求愛情,首先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它如此強烈以致我經常願意為了幾小時的歡愉而犧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尋求愛情,其次是因為愛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我尋求愛情,最後是因為在愛情的結合中,我看到聖徒和詩人們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縮影。這就是我所尋求的,雖然它對人生而言似乎過於美好,然而最終我還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樣的熱情尋求知識,我渴望了解人的心靈。我渴望知道星星為什麼閃閃發光,我試圖理解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數字支配著萬物流轉。這方麵我獲得一些成就,然而並不多。

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總把我帶回塵世。痛苦的呼喚經常在我心中回蕩,饑餓的兒童,被壓迫被折磨者,被兒女視為負擔的無助的老人以及充滿孤寂、貧窮和痛苦的整個世界,都是對人類應有生活的嘲諷。我渴望減輕這些不幸,但是我無能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值得為它活著。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一次。

對愛、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的深切同情,構成了羅素生活的激情和動力,也向我們揭示了人生的意義。作家畢淑敏到北大演講的時候,也有學生問她“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一問題。畢淑敏沉思片刻,回答說:“人生其實無意義。”這句話竟博得場下掌聲雷動,她接著說,“雖然無意義,但我們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就不妨為它找出一些意義。”

是啊,“人生本無意義”,我們的使命就是努力為自己的人生尋找出一個意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