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警察廳的反恐小組,對於這起爆炸案迅速展開調查,但是並沒有很快找到什麼有價值的線索。從表麵上看,僅南部碼頭區車站邊上有一個大彈坑,那當然是因爆炸而造成的,唯一的線索就是一個警官所描述的可疑車輛。
垃圾場裏的可疑車輛。
可疑車輛?
那位警官在幫助清理現場時,回憶說自己曾見過這輛車。他這樣一說,自然引起了一些人的興趣。根據他的描述,刑事模擬畫像人員畫出了那輛卡車。畫成以後,一輛福特平板卡車呈現出來。這輛卡車經過改裝,可以裝載汽車。
嫌疑卡車成像以後,刊載於媒體報紙上,以期能有人提供線索。果然,這一措施很有效,不久,就先後有850人給警方打來電話,稱自己見過這輛車。其中有一個人表示,就在爆炸案發生前的幾天,他曾經見過這輛車停在10英裏外的一個工業區。他說有倆人曾把上麵的拖車卸了下來,而拖車現在還在原地。
警探對於這個線索給予了高度重視,認為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線索。於是,警探們迅速趕到那片垃圾場,並在那裏發現了一個廢棄的拖車和一個輪胎。在拖車裏麵,還有一些什物,比如汽車發動機的轉速圖表、雜誌,一套北愛爾蘭的車牌以及其他一些垃圾。警探對轉速圖表非常在意,因為它記錄了速度、汽車行駛的起點與終點。根據這些,警方得以追溯卡車之前的活動,並一直追溯到了卡萊爾。
警方了解到,這輛卡車是四個月前在卡萊爾被拍賣出去的,買主開著它到了北愛爾蘭。警方找到車牌檔案以及高速公路電視監控錄像,發現卡車在爆炸前一個月又回到了英國本土。那名製造爆炸案的嫌疑犯,在卡萊爾的同一個汽車旅館裏曾住過兩次。
旅館裏的100枚指紋
警方找到那家旅館,希望能夠在那裏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警方去到以後,經過仔細勘察,終究沒有失望。房間雖然已經被打掃過,但是刑事人員還是提取到了100枚指紋,並從汽車旅館人員那裏提取指紋,以便加以排除。當然其中有一些指紋,與旅館工作人員的指紋相吻合。但是,有一枚在煙灰缸處提取到的指紋,卻與任何一個清掃人員的指紋都不吻合。也就是說,這枚指紋很有可能就是嫌疑人留下的。
與此同時,在卡萊爾以南270英裏處,倫敦警察廳指紋實驗室的技術人員,也在仔細地檢驗那些從拖車旁邊收集來的垃圾。
兩個月過去了,警方們的努力終於有了收獲。他們在一張來自渡口的餐券上,發現了一枚並不十分明顯的指紋,而這枚指紋竟與從煙灰缸上提取的那枚指紋相同!
此外,在一本曾在雨水中浸泡了兩個星期的雜誌上,技術人員也發現了一枚指紋,而這枚指紋與那兩個指紋都吻合。如此一來,嫌疑人再不是無跡可尋了,這讓警方非常振奮!警探們給嫌疑人取了一個綽號,叫他“三枚指紋的人”。
然而,警方隨後並沒有在指紋庫中找到這個目標指紋,也就是說,嫌疑人在這之前並沒有犯罪記錄。因沒有其他頭緒,調查便隻好暫時被迫中止。
1997年4月,英國空軍特種部隊襲擊了北愛爾蘭南阿爾馬,逮捕了愛爾蘭共和軍一個現役部隊的一些士兵。這個部隊曾經執行過一些狙擊暗殺活動,犯下過許多罪行。對這些士兵的一次例行檢查中,有一個人的指紋竟與港區爆炸案元凶的指紋極相似!再仔細比對,竟發現,他的指紋與元凶的指紋是一致的!這名指紋的擁有者,名叫麥克阿道爾。他就是那位“三枚指紋”的人!
於是,這起港區爆炸案終於揭開了謎底!麥克阿道爾對於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承認自己就是製造港區爆炸案的凶手。1998年6月25日,這位“三枚指紋的人”被判處25年監禁。
(9)連環槍案:誰是製造噩夢的凶手
2002年10月間,美國發生了一起連環槍案,全美上下極為震驚。警方雖使盡渾身解數,企圖盡早破案,將凶手繩之以法,但凶手極為狡猾,與其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在這場“遊戲”中,警方一度被牽著鼻子走。後來,凶手由於太過狂妄,終於出現了一個漏洞……
12天,12起槍擊案
2002年10月14日,美國弗吉尼亞州瀑布教堂市又發生了一起槍擊案,案發現場是在一家購物中心的停車場。當晚9點15分左右,一女士在購物完畢,準備同丈夫一道開車離去時,突然頭部中彈,當場身亡。據悉,死者現年47歲,是聯邦調查局情報分析員。
接到報案後,大批警車在直升飛機的掩護下,蜂擁趕到現場,全麵封鎖了停車場周圍的交通要道。警方不能不對這起案件高度重視,這是因為,從10月2日開始,至今,不過短短12天,在華盛頓附近發生了12起槍擊案,而且所有的案件都驚人地相似。該晚發生的槍擊案,位於弗吉尼亞州瀑布教堂市,同樣是在華盛頓附近,是在華盛頓特區以西5公裏的地方。
短短12天,發生了12起槍擊案,造成9人死亡,2人重傷,這讓美國警方大為震驚。究竟是誰如此喪心病狂呢?
第一起槍擊案發生於10月2日下午5點20分。在蒙哥馬利縣的一家雜貨店,一顆子彈穿透了窗玻璃,貼著收銀員的後腦,打在對麵的書架上。不過幸運的是,這起槍擊事件,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收銀員僥幸逃過一劫。
就在第二天,也就是10月3日,凶手開始大開殺戒,一天之內,竟槍殺了5人。10月4日,凶手又將槍口對準了一名中年女子,開槍將其擊傷。凶手並未罷手,在10月7號早晨8點09分,又在一校門口,將一位隻有13歲的中學生擊傷……就這樣,12天內發生了12起槍擊案,造成9人死亡,2人重傷!
一時間,華盛頓以及周邊地區的人們,人心惶惶!自9·;11事件後,這裏的人們就一直飽受恐怖主義與炭疽病毒的困擾,而連環槍擊案的發生,無疑又造成了令人緊張的恐怖氣氛。這個神秘的殺手殘暴至極,在短暫的時間裏竟殺了這麼多人!而且這人不分對象,每次都是遠距離一槍命中,委實令人提心吊膽!
凶手是基地組織的恐怖分子?
警方從彈道痕跡判斷,這一係列突發的槍擊案應該為同一人所為。理由是,所有子彈都發射於同一支狙擊步槍,為223口徑。不過,這類狙擊步槍共有17個品種。也就是說,雖然槍支的種類得到了確定,但是要從購槍渠道來找尋線索是相當困難的。要知道,在美國,有經銷槍支執照的商店多達30萬家,分散於社會中的槍支有2億支。
那麼,凶手為什麼要開槍?他還會繼續作案嗎?凶手是來自於恐怖組織嗎?還是說,是同情恐怖主義者所為?這些問題都相當棘手,竟致一向神通廣大的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都是一籌莫展。
突然間,警方有了一個吃驚的發現:這起連環槍擊案中的傷亡數字有些離奇,竟然暗喻著“9·;11”!從第一件槍擊案開始,到10月14日的這12天裏,凶手共發了12搶,其中第一槍屬於失手,之後的11人全被擊中,有9人死亡。所造成的傷亡數字倒寫後,便是“9-11-01”!這組數字正是恐怖分子襲擊世貿大樓的日子。難道,凶手是伊斯蘭極端分子嗎?或者是本·;拉登的“基地”恐怖分子?消息傳出,廣大公眾更加惶恐,警方麵臨著巨大的壓力。無論如何,都要盡快破案,將凶手繩之以法!
22日這天,警方接到報案,說蒙哥馬利縣又有一人被槍殺。警方趕到現場後,發現這起槍案與先前的槍案是同一人所為。警方原以為凶手已經罷手了,如今看來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而這起槍案的發生,打破了之前“9·;11”的預言。與此同時,凶手竟發出威脅,稱:“無論何時何地,你們的孩子都不會安全!”凶手可謂囂張至極,這一威脅無疑帶來了更大的惶恐。
雜誌封麵上的指紋。
警方在進一步勘察現場時,在附近的草叢中發現了一張“塔羅”紙牌,上麵寫著一行字:“親愛的警察們,我是神。”塔羅紙牌,是用來算命的,總共有18張,分別標有“升遷”、“幸福”、“結婚”……但是,凶手留下的這張紙牌上,寫著“死亡”!
在凶手看來,他正與警方玩著一場鬥智鬥力的“超級遊戲”。凶手似乎沒把警方放在眼裏,還要將這一遊戲進一步升級。蒙哥馬利縣公共信息中心接到一個電話,對方開門見山,稱自己就是連環案的狙擊手,並要警方趕往亞拉巴馬,因為那兒也發生了一起槍案。
亞拉巴馬位於美國南部,與墨西哥接壤,距離華盛頓有數千公裏。警方將信將疑,但還是派出一隊人趕往那裏看個究竟。不久後,就從亞拉巴馬傳來消息,說9月21日,當地一家酒店發生了一起槍案,有一人被槍殺,一人受傷。警方趕緊做了彈道檢測,以證實這起案件是否是連環槍案的凶手所為。這一檢測不要緊,警方驚訝發現,此案的子彈竟真的是製造連環槍案的那支槍所發射!
原來,在亞拉巴馬發生的這起槍擊案才是第一案!也許是因為槍擊案太多,警察沒能及時比對全美所有槍案的彈道痕跡,因而沒能將這關鍵的第一案納入連環槍擊案之中。偵探們再次仔細搜查該現場後,有了一個可喜的發現:作案者丟棄了一本雜誌,而在上麵留有一枚指紋!應該沒有疑問,這枚指紋就是嫌疑犯的!
隨後,警方通過全美指紋自動識別係統,在海關入境人員的指紋檔案庫中,找到了這枚指紋的擁有者——約翰·;馬爾沃。此人今年隻有十七歲,是牙買加籍的非法移民。警方開始對這人的背景展開調查,發現他的繼父穆罕默德參加過1991年的海灣戰爭,並曾在部隊中獲得過“專家級”獎章。
警方迅速展開行動,擒獲了穆罕默德與馬爾沃父子。警方在他們的車中發現了步槍、瞄準器、三腳架……經過檢驗,該車做了改裝,他們在後備箱鑽了一個孔洞,使得人可隱蔽在車內進行射擊。連環槍案所發射的子彈,就是出自他們的槍。毫無疑問,這對父子就是連環槍案的製造者。至此,震驚全美的連環槍擊案終於告破!
(10)銀行搶劫殺人案:花季男孩為財埋葬青春
四名正處於花季的男孩,為了獲得不義之財,竟然決定鋌而走險。他們應該感到後悔,因為自己的這一輕率而魯莽的決定,不僅傷害到了他人的性命,也終將會葬送自己那寶貴的青春。他們的金色年華,隻能在監獄中度過了……
女子存款被襲致死。
2007年3月22日,3時33分。
上海市公安局指揮中心接到報警,稱在一自助銀行內,有位女子正躺在血泊之中,看樣子是被人殺害了。警方問報案人具體地址,回答說是在江寧路931號。民警和醫護人員不敢延誤,匆忙趕到了案發現場。到場後,他們發現該女子身負多處刀傷,確認已經死亡。
警方很快查明了死者的身份,係上海某服務機構工作人員。案發之時,她正在自助銀行內存款。自助銀行內安裝了攝像頭,於是警方就調閱了案發時的現場錄像資料。資料顯示,案發當日3時12分,受害女子走進自助銀行,而一名年輕男子也緊隨著走了進來,他穿著一件土黃色的外套。不多會兒,這名男子就拿出藏在衣服裏的匕首,狠狠地刺向被害人。經過一番搏鬥,被害人倒在地上。
這個時候,另一名男子又衝了上來,試圖去搶被害人身上的背包,但是沒有成功。那名女子堅決護住自己的背包,死死地抓住不肯鬆手。後來衝上前的這名男子,身穿白色立領外套。兩名男子終究還是放棄了她的背包,匆匆逃離了現場。
對於這兩名犯罪嫌疑人,上海警方刻畫出了他們的體貌特征:兩人身高均在160公分左右;年齡不算大,瞧上去應該都在15歲到20歲之間;行凶男子留著長發,另一男子則留著長鬢角。
四名犯罪嫌疑人。
偵查人員不僅調閱了自助銀行裏的監控錄像,對案發現場周邊的監控錄像也仔細調閱了一番,因為這能幫助確定凶手的逃跑路線。不過他們這樣做,又得到了意外的發現!
原來,犯罪嫌疑人並不是兩個人,而是四個人!那麼,另外兩人藏在哪兒呢?他們就守在銀行門外,為的就是幫忙把風。從他們的分工來看,這無疑是一起有預謀的搶劫案,事前是經過了一番部署的!
4月2日下午,專案組在走訪中,獲取了一條非常重要線索:有人稱胡某有作案嫌疑,因為這人與協查中的一名男子十分相似。胡某的老家是安徽宿鬆,他是來上海打工的。
無論如何,需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找到胡某其人。三天後,即4月5日,犯罪嫌疑人胡某、張某,雙雙在監護人的陪同下向抓捕組投案自首。當日晚20時許,第三名嫌疑人魏某也被警方抓獲。至此,漏網的隻剩下犯罪嫌疑人周某。
4月6日16時許,周某坐上了離開上海的火車。他以為這樣一來,自己或許就能順利逃跑。但是他的如意算盤打得並不如意,終究還是被警方截獲。經過15個晝夜的縝密偵查,上海警方終於成功告破發生在市中心的“3·;22”自助銀行搶劫殺人案。涉案的四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網。
鋌而走險,葬送了花樣年華。
四名犯罪嫌疑人的年齡都不大,其中胡某年僅15歲。胡某於2006年2月來到上海,先後結識了老鄉19歲的魏某、17歲的張某以及16歲的周某。由於臭味相投,四人便時時聚在一起。他們一起找工作不成,於是就產生了搶劫的念頭。他們的打算是,一旦順利搶到錢財,就離開上海,返回家鄉。
據他們交代,事發當天3時許,他們自康定路就一直尾隨著被害人,沿江寧路由南向北行至案發自助銀行處。到了那裏,魏某便拿出隨身攜帶的一把匕首,將其交給了胡某。魏、周2人的責任是在外望風,胡某則進入現場,對被害人實施傷害。
胡某劫得了被害人的一個錢包,但失望的是裏麵隻有40塊錢。張某隨後進入現場,試圖搶走被害人的背包,不過沒能成功,因為受害人死死抓住就是不肯放手。由於案發時,被害人已經在自動存款機上完成了存款程序,所以犯罪嫌疑人並未劫得更多的現金。
他們正值花樣年華,卻為了獲得不義之財,就鋌而走險,終於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1)封麵女孩:失蹤17年的阿富汗女孩
在1985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第6期的封麵上,印著一個阿富汗少女的照片。她目光憂傷,激發了世人對阿富汗難民的無比同情。人們都認為,這張照片堪稱經典,濃縮了阿富汗人民的苦難。十七年後,人們記起這位女孩,想要了解她更詳細的情況。經過查訪,一個名叫阿拉姆的女性疑為那個少女。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們究竟該如何確認呢?
震撼世人心靈的照片。
拍攝這張阿富汗少女照片的人,名叫斯蒂夫·;麥科裏。他在1984年12月到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難民營采訪,拍下了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震撼了許多人,被評為《國家地理》雜誌100幅最佳照片之一,後來它又無數次地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雜誌、海報上,甚至被印在名貴的地毯上。斯蒂夫·;麥科裏也因為拍攝了這張照片,獲得了當年的“羅伯特·;卡帕最佳攝影金獎”。這個獎項不是隨便就能得到的,它是一個專門頒發給特別有勇氣、特別出色的美國攝影記者的最高榮譽。
那個時期,蘇聯軍隊大舉入侵阿富汗,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封麵上的那個阿富汗女孩,原來住在一個叫阿卡瑪的小村子。1979年,她和家人開始了逃亡生涯,離開了家鄉,一路流浪來到巴基斯坦,最終在難民營裏安頓下來。她本是一個花季少女,但經曆了種種磨難,跟無數的阿富汗難民一樣。無須任何的言語,人們就能從她的眼睛裏,讀懂她和她的祖國的遭遇。她的那雙眼睛,似乎能穿透別人的魂魄。
攝影家麥科裏當時很匆忙,加上沒有翻譯,所以沒來得及問那個女孩的名字就走了。他回到華盛頓,洗出這張照片以後,馬上就認識到這張照片的分量。他這才意識到,先前不論多匆忙,也該詳細問清女孩的狀況才好。他可能留下了一個永遠的遺憾。
當麥科裏以及許多新聞界的同行,想了解這位女孩的真實身份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他們回頭去找的時候,在那所難民營裏,已經沒有了女孩的身影。即便是她的家人或其他親人,也都一個不見了。
時間到了2002年,美國對阿富汗開戰,理由是剿滅“基地”組織。這時候,麥科裏再一次想起了照片上的那個阿富汗女孩。於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和麥科裏決定,再次去尋找那個神秘的阿富汗女孩。當時,距離拍攝照片的時問,已經過去了17年。
一個叫做阿拉姆的女孩。
有幾個人自稱是那個封麵女孩的親戚,還接受了美國和英國媒體記者的采訪。這幾位“親戚”說,女孩的真實名字叫阿拉姆·;比比,現在已經三十多歲了。在反恐怖戰爭爆發後不久,她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匆匆忙忙地躲到深山裏去了。
當記者提到,阿拉姆為何要躲美國人時,這幾個人便繪聲繪色地講開了。據他們說,在1996年的秋天,阿拉姆·;比比一家有了新的鄰居。不過是有了一個新鄰居而已,這和她躲避美國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這位新鄰居不是別人,正是本·;拉登。這位出生於沙特阿拉伯的恐怖分子,正四處尋找一處安全的避難所,後來就來到了這裏。阿拉姆·;比比會說英語,於是就做起教師來,而當時本·;拉登正在物色一個家庭教師。拉登很有錢,對兒女的培養當然出手闊綽。可是根據穆斯林的傳統,他隻能找一個女性教師。所以,他就選中了阿拉姆·;比比。她當時並不了解拉登,之所以答應,純粹是出於糊口需要。
那幾位自稱是封麵女孩的親戚的人,是這樣對記者講的。這則消息一經報道,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其轟動效果可想而知。於是,時隔多年,這張照片再度成為西方國家的關注焦點,很多記者又開始探尋起了她的下落。十七年後,攝影家麥科裏再一次來到阿富汗,自然不為別的,也是為了尋找那個女孩。
獨一無二的虹膜結構。
2002年年初,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為了找到那個女孩,特地組織了一個尋訪團,前往麥科裏十幾年前遇見那位女孩的難民營。這個尋訪團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雖然一時沒有找到女孩的下落,卻意外地遇到了一位知情人士。知情人認出了照片上的女孩,並且告訴尋訪團,那個女孩叫霞爾芭·;古拉,是普什圖族人,現在依然活著。
得知這一消息後,尋訪團立即興奮起來。他們根據這條線索,在費了一番周折後,終於找到了古拉。古拉現在已經做了母親,有三個孩子。不過時至今日,霞爾芭·;古拉還清楚地記得,當年麥科裏在難民營裏為她拍照的情形。
然而,她是否真是那位封麵女孩呢?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即便是麥科裏本人,也不敢斷定,畢竟世界上不乏相貌相似的人。而且從外貌看來,這位名叫古拉的母親,雖然依稀有封麵女孩的模樣,但畢竟也有著不小的差別。很多人悲觀地認為,那位封麵女孩很有可能再也找不到了。
為此,尋訪團邀請了湯姆斯·;穆希諾來幫忙鑒定。這湯姆斯·;穆希諾是何許人也?他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法醫鑒定專家。穆希諾趕來後,將麥科裏十幾年前拍攝的照片與這次拍攝的照片,進行麵部放大和對比,做出了肯定的結論。穆希諾的理由是,古拉眼睛的虹膜類型和眼中的細小斑點,都與麥科裏於十幾年前所拍攝的照片上所顯示的完全一致。
什麼是虹膜?虹膜就是瞳孔外緣間的環形組織,具有無與倫比的獨特性。湯姆斯·;穆希諾介紹,在“獨一無二”性方麵,虹膜甚至超過了指紋。也就是說,對於不同的人,虹膜相同或重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用虹膜來確定和識別身份,無疑是非常科學的!
巡訪團不虛此行,終於找到了十幾年前的那位阿富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