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1 / 1)

人事調動這麼大的一個事情,李局長竟如此爽快地就表了態,不僅楚茂源沒想到,就連方惟平暗地裏也覺得多少有點出乎意料。

當時各級政府審計機關成立時間不長,尚屬新建單位,雖然人員編製不是問題,但地區局的李沛然局長在各種公開場合明確表示:審計機關擔負著對國家財政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職責,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因此,在人才的選調上,務必慎重行事,好中選優,以確保審計機關人員素質的高標準。

“寧缺勿濫。”這句話幾乎成了李局長的口頭禪。

所以方惟平心裏明白,向李局長推薦人才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如果李局長認可了,那叫舉賢薦才;萬一他要看不上呢,那以後這上下級關係還真的有點不好處。雖然地區局對縣局並非垂直管理,但存在著業務上的指導與被指導關係,而且更重要的是,下一級政府對其審計機關一把手的任免,按規定應征求上一級政府審計機關的意見。所以說方惟平辦這事客觀上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的,盡管他看好楚茂源,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誰知道李局長會怎麼想呢?!

李局長英明哪,他既沒有說“我考慮考慮”之類的套話,這樣一方麵無疑給足了方惟平麵子;也沒有說同意調動,而是說可以借調——至於最後能否正式調入,那得等“條件成熟”。這“條件成熟”四個字,從另一方麵也給他自己留足了回旋餘地。

但話說回來,李沛然局長能夠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內就有了這麼一個表態,而且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除了方惟平的大力舉薦,不能不說他對眼前的這個年青人產生了良好的印象。

楚茂源究竟憑什麼打動了李沛然局長?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他的業務能力。平安縣酒廠規模不小,而且曾經紅極一時,是平安縣有名的利稅大戶,在當地產生過較大影響。這樣的一家國營企業,無論在資產規模和負債規模上無疑都相當龐大,供、產、銷環節的業務量在鼎盛時期完全可以用“氣勢恢宏”來形容,而多品種、多步驟的工業會計核算體係,其複雜程度遠遠高出其它行業的會計核算體係,這一點,為會計業界所公認。這樣的一副重擔,由一個二十幾歲的年青小夥擔綱負責,而且表現出色,不能不承認他有著強烈的上進心和過硬的業務素質。這麼年青有為的人才幹審計工作當然再合適不過。

但這並不是唯一打動李沛然局長的地方。那觸動他敏感神經的,讓他情不自禁流露出欣喜之情的,並最終促使他爽快表態的,是楚茂源的文才。

李沛然局長看到的是一份在他看來是生動的、有相當文采而又具有一定深度的年度財務分析報告。雖然這種性質的報告不可能有太多的文學性,但他從那些靈動的字詞之間,仍然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學之美。這樣別具一格的報告,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那種八股文般冰冷僵硬的公文表述模式,為報告的使用者在理解會計報表基本信息的同時帶來愉悅的閱讀感受。尤其可貴的是,作者在分析平安縣酒廠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時,列舉了“過度擴張”、“市場劇變”、“盲目促銷”、“調整不力“等幾個方麵,均非人雲亦雲的泛泛之談,更是體現了年青人能力與文才難得的統一。

文才之所以特別能夠打動李局長,這要從他的從政經曆談起。

李局長早年供職共青團係統,長期擔任文化宣傳工作;之後轉調行署辦,從秘書幹起,曆任副秘書長、秘書長之職;現在牽頭成立行署審計局,正是從行署秘書長任上接受組織的委任。

有意思的是,李局長主政行署審計局的同時,他還兼任著一項特別的職務——平安地區文聯副主席。

這麼一說就明白了,李沛然曆來就是個筆杆子,也是行署機關裏有名的文才,所以當他看到楚茂源撰寫的財務報告中有雋永的文句,自然而然地就觸發了他的惜才之情。

當然,李局長的這些情況,是他在借調到平安地區審計局工作之後逐漸了解到的。

當年他在辦理借調時的情景,至今仍曆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