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及簡史(3 / 3)

很快,這些臨時禁令和之前已經開始製訂的“新世界格局下的國際法”逐漸融合,在盟軍的全部成員國共同討論下,《伊甸禁令》的主體部分於BW3年7月初出台。

《伊甸禁令》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神的領域不容褻du”。所有人體改造技術、電子生物學技術和基因改良技術被徹底禁止,任何從事類似活動和研究的機構或個人將被視為“第三共和”同黨——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了。同時為了防止超級電腦篡權控製人類的“醜劇”重演,所有7級以上的人工智能被視為非法,一經發現,立即抹消,生產和研製7級以上人工智能的機構或個人將被視為“第三共和”同黨。《伊甸禁令》的條目繁多,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麵麵,不僅有專門針對人類社會的法規,也有諸如“禁止研究和使用暗魔術”這樣專門針對安卡利的禁令。BW3年10月10日,包括“自由烏托邦”在內的所有伊甸同盟成員國簽署該《禁令》生效,(注:自由烏托邦情況特殊,其國內政治經濟的實際管理者依然是超級電腦,並且大部分國民接受過人體改造,因此伊甸同盟允許其暫緩執行多達35條禁令)這一事件標誌著文明宇宙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科技不能逾越道德規範的時代,一個不同種族不同文明遵守同一律令的時代。

至今,《伊甸禁令》依然享有宗教經典般的地位,神聖不可動搖。但不得不承認,出於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麵的各種利益考慮,許多國家和組織都有私下“越線”的記錄,不過“偷偷摸摸”這種形式本身,恰好說明了他們對《伊甸禁令》的敬畏,而且所有被曝光的違章行為最後都被嚴格按照禁令做了處理,所以至少在目前,《伊甸禁令》依然是文明宇宙最權威的法典,在可預見的未來,其影響還將持續。

————————

6,鋼鐵聖戰的尾聲

“這是結局的開場,也是開場的結局。”——裏希特.肖恩上將,伊甸同盟軍總指揮,於BW2年12月7日“寂靜之末”戰役結束後。

自由烏托邦的加入,在某種程度上大大加快了戰爭的進程。同樣是超級巨型社會管理電腦的“柏拉圖”,無償向同盟軍提供了包括智能邏輯算法與核心密鑰在內的,關於它的兩名同胞兄弟的幾乎全部“底細”,同時也提供了一支裝備和戰術與第三共和幾乎完全一致的艦隊,供同盟軍仔細研究。

BW2年5月1日,經過修整的伊甸同盟太空軍主力,從白羽灣星區的伊甸城邦出發,經過小規模交火後,攻占18—17號跳躍點,侵入太陽灣星區。

此時第三共和業已收縮防線,將主力集結於火星軌道。8月底,艦隊從火星出發,向18—17號跳躍點進發,迎擊伊甸同盟。

被稱為“寂靜之末”的史詩級會戰打響,這是迄今為止(包括“最長的遠征”)文明宇宙中,最大規模的艦隊決戰,也被認為是鋼鐵聖戰的“最終戰略決戰”。雙方的艦隊數量不相上下,但同盟軍此時掌握了情報方麵的絕對優勢,他們不僅破譯了第三共和軍隊的通訊,更可借此散布假命令,製造混亂。

戰役持續了3個多月,12月5日正式宣告結束,伊甸同盟大獲全勝,給予第三共和太空軍以“殲滅性”打擊,占領火星全境,並對地球實現戰略合圍,摧毀了地球上所有空港和艦船製造設施,牢牢掌控了製宇權。但是在歡呼聲中,盟軍卻遇到一個極端可怕而殘酷的事實:

蘇格拉底和亞裏士多德,采取分區法將自己的意識輸入所有第三共和國民的大腦中,並摧毀了大腦芯片修改接口。這是無法逆轉的心靈改造,第三共和將會以“戰至最後一人”的決心和信念與盟軍血拚到底。所有試圖挽救這些人類的努力最終化為泡影,而“迅速結束戰爭”的呼聲卻一浪高過一浪。

裏希特.肖恩上將與盟軍最高統帥部拒絕了“用舊帝國SS導彈直接摧毀地球”的所謂“快速解決方案”,決心啟動代號“滅絕時代”的作戰行動,BW1年1月5日淩晨0點0分,行動開始。

————————

7,“滅絕時代”及戰爭結局

滅絕時代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盟軍將以“對地球破壞最小”為準則,對所有地球上的人類展開有計劃撲殺,在嚐試了包括核打擊在內的所有手段之後,2月15日,最高統帥部決定選擇名為“阿奴比斯3“的半機械病毒來執行殲滅。這是一個被安卡利稱為“與第三共和簡直沒有區別”的殘酷決定,但它確實有效,甚至可以說太有效了,以致於戰爭還沒結束,與“阿奴比斯3”同類的所有半機械病毒均被寫入了《伊甸禁令》。

隨後BW1年10月,伊甸同盟軍進入北灣星區,對亞裏士多德控製的“銀色珊瑚礁”地區進行最後掃蕩。在“滅絕時代”行動中消磨了大量士氣的同盟軍無心戀戰,最終同意了使用“SS”反物質導彈。這種安卡利也僅有兩顆的超級戰略武器,將“銀色珊瑚礁”炸成了今天的“銀色珊瑚海”,一枚飛彈便將由16座大小太空城組成的城邦完全摧毀,其威力之大讓安卡利自己都感到無比震驚——顯然,SS反物質飛彈的誇張表演也讓它順利進入了《伊甸禁令》。

BW1年12月15日,所有戰線都宣告停止。盟軍決定在12月31日正式宣布戰爭結束,並啟用新紀元,定次年1月1日為AW1年1月1日,之前的年份被稱為“BW”,以此紀念鋼鐵聖戰的偉大勝利。

鋼鐵聖戰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災難。

如果算上第三共和,人類在這場戰爭中的總死亡人數達到105億3800萬,占戰前總人口的74.95%。其中軍隊陣亡人數為4300萬,絕大多數為陸軍。至於經濟損失,則根本就是純粹的天文數字,從未真正算清過,由於數據缺失,也許永遠也算不清了。原先在文明宇宙中最為發達的地球,戰後淪為一片死寂,因為人類被阿奴比斯3滅絕,許多地區都變成了“自然保護區”,直到今天,地球都無法恢複到戰前的地位。

鋼鐵聖戰也將兩大政治勢力推上了曆史的最前台。由於不滿戰爭最後階段的大規模屠殺,聯合帝國在戰爭宣告結束後便退出了伊甸同盟(實際上它們也參與了屠殺),而原先第二共和的殘黨也在AW1年1月1日宣布與伊甸城邦合並,成立“伊甸聯盟”,聖約會出於自己的政治考慮,沒有應邀加入新的國家,也退出了同盟。

德美爾在戰爭中作出了相當巨大的犧牲,他們起先支持北方艦隊抗擊亞裏士多德的入侵,在北方艦隊撤退後,又在阿卡迪爾上與入侵的第三共和軍展開殊死戰鬥。德美爾是戰爭中除人類外死亡最多的種族,達到4億5000萬,99%是阿卡迪爾上的平民。伊甸同盟曾許諾戰爭結束後恢複阿卡迪爾的獨立,但到了伊甸聯盟嘴裏,這一承諾便發生了“微妙”變化。阿卡迪爾至今依然是伊甸聯盟的附屬國和殖民地,這也是現在德美爾對人類不信任的根本原因。

曆史自此,進入了伊甸聯盟與聯合帝國明爭暗鬥的時代,雙方都努力恢複戰爭中的創傷,並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最終,鋼鐵聖戰結束後的40年,雙方的矛盾積累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AW38年12月25日,“最長的遠征”爆發。

————————

8,最長的遠征

與鋼鐵聖戰相比,最長的遠征就是“一場小戰役”,伊甸聯盟和聯合帝國在遵守《伊甸禁令》的前提下(聖約會在戰爭開始後不久加入伊甸聯盟側作戰),進行了一次持續2年的廝殺,不分伯仲,最終在其他中立國的斡旋下,以簽定停戰條約為戰爭結局。雙方尤其是伊甸聯盟在戰爭中遭受了嚴重損失,國際威望有所下降,由於戰爭目標都沒有實現,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雙方仍可能會發生進一步衝突。

關於“最長的遠征”,故事中會有非常詳細的描寫,具體戰爭進程也留待日後再述,這裏暫且不表。

起點中文網www.cmfu.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