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終於完全在東郡站穩了腳跟,接下來的目標是青州黃巾軍。青州黃巾軍號稱擁兵百萬,攻城掠地,搶劫世家豪門。青州刺史臧洪得境內世家支持率兵鎮壓,黃巾軍被迫跨地區流竄,向北進入幽州,向南攻下任城,兵鋒直指東平,兗州的安全形勢急轉直下。兗州刺史劉岱決定親率大軍,要與黃巾軍對陣廝殺,結果率軍出擊,陷入重圍,兵敗被擒,不久後被殺,成為繼韓馥之後第二個倒下的諸侯。
黃巾軍戰勝劉岱過後,直逼曹操的根據地東郡,曹操積極整軍備戰,兗州失去劉岱群龍無首,出現了權力真空。濟北相鮑信此前就一直非常賞識曹操,在他的勸說下劉岱手下的人共迎曹操為兗州牧。當時活躍在兗州地區的黃巾軍人數有數十萬之眾,甚至有些人是拖家帶口,在劉岱麵前是人多勢眾,但在曹操麵前都是烏合之眾,沒多少戰鬥力。曹操代理兗州牧之職後,與鮑信合兵攻打黃巾軍,要一舉將之蕩平。最後攻打黃巾軍的戰鬥勝利了,迫降三十萬人,不幸的是鮑信戰死,十九路諸侯已去其三。
曹操平定了兗州地區的黃巾軍後,他將投降的三十萬人中的青壯挑選出來全部收編到自己軍中,並加以精心操練,這便是史上有名的青州兵。被淘汰下來老弱婦孺安排到兗州各地屯田,這種方法早被秦鋒應用上了,隻是秦鋒收取十分之二的收益,而原創者曹操收稅五成。青州黃巾兵之前人數眾多還不堪一擊,主要是缺乏組織和嚴格訓練。曹操經過一番收編整頓,任命夏侯惇、曹仁兩人為正副統帥,青州兵迅速脫胎換骨,成為了一支戰鬥力很強的軍隊。曹操有了兗州一州之地作為地盤,又有了青州兵,糧草不缺,他漸漸脫穎而出成為一方霸主。
公孫瓚謀奪冀州不成,後又聽聞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聚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青州黃巾軍丟棄輜重,奔走渡河,公孫瓚半渡而擊之,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此後公孫瓚名聲大震。公孫瓚身為北平太守與幽州牧劉虞是麵和心不和,公孫瓚自持兵力強大,便放縱自己的部隊,肆意妄為掠奪百姓,而劉虞則對百姓十分仁愛,體恤民間疾苦。兩人在對待幽州北麵的少數民族問題上,公孫瓚主張武力征剿,劉虞認為征剿太過於耗費錢糧主張撫慰,他們的關係越來越惡化,越來越矛盾重重。
孫堅在討董行動中屢遭打擊,飽受冷眼,又損失大將祖茂,對各諸侯不思進取,心懷鬼胎,感到失望透頂心灰意冷。聯軍解散後他率軍返回吳郡富春老家體養,吳郡都尉許貢代替太守盛憲迎接和設宴款待孫堅及其手下一幹文武。酒席過後許貢向盛憲進讒言,汙蔑孫堅攜軍到吳郡是來者不善,建議盛憲夜間動手除去孫堅一眾人,盛憲心動,招集城中兵馬準備夜間三更行動襲擊孫堅營帳,殺死孫堅和他手下的文武幹將。丹陽人朱治時任吳郡軍司馬是孫堅舊部,忙將消息傳遞給老長官孫堅。孫堅將計就計擒殺許貢,盛憲逃走,孫堅順勢接管了吳郡兵馬,主政吳郡,也算是有了一席之地。
南陽太守袁術因不同意袁紹立漢室宗親劉虞為帝的建議,導致兩兄弟積怨翻臉反目成仇。袁紹原本想立劉虞為帝抗衡董卓,遭到曹操和劉虞本人抵製,希望得到袁術的支持,但是袁術觀漢室衰微,早已心懷異誌,不願意擁立成年的漢朝皇帝,於是托辭國無二君,另立新帝容易造成國家分裂的公義否決了袁紹的提議。袁紹非常生氣,派周昕去豫州搶地盤,袁術轉而與公孫瓚以及陶謙結盟,與袁紹相互爭霸。袁紹聯合曹操打擊袁術,袁術兵敗於匡亭,一路由雍丘退到陰陵,他率領餘部前往九江郡,殺死了揚州刺史陳溫而自領揚州牧,又兼稱徐州伯,封部將張勳、橋蕤為大將軍。同時驅逐他堂兄袁遺,致其敗走沛國,又被潰兵所殺。
豫州刺史孔伷聯軍瓦解後,不久病逝於譙縣家中。兗州刺史劉岱因糧草不濟,向東郡太守借調糧食,喬瑁推辭不予,劉岱引軍突入喬瑁營中,殺死喬瑁,盡降其眾,同時任命王肱接任其職擔當東郡太守。殺人者人恒殺之,劉岱又死手黃巾軍之手。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莫說刑罰遠,蒼天饒過誰?
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汝南太守張楊、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回到轄地,碌碌無為,偃武息戈,飲酒弄風月,起舞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