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要懂得這樣一個道理:無論你未來取得的成功是小是大,追逐是你實現人生目標的全過程。倘若對人生沒有絲毫的追求,那麼你就會陷入這樣一種惡性循環:起床——上班——賺取生活費——消費——起床——上班——賺取生活費……
這樣的生活,相信沒有一個年輕人會熱衷。所以,我們隻有做出改變,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努力把握並拚搏爭取,這樣才能進入一種全新的生活。
相信李彥宏的名字很多年輕人都不陌生,他的成功就在於對目標的不放鬆。
1992年,正在美國留學的李彥宏意外地聽到導師說了這樣一句話:“搜索引擎技術是互聯網一項最基本的功能,應當有未來。”這給年輕的李彥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當時互聯網尚未普及,但李彥宏已經開始行動了——從專攻計算機轉向鑽研信息檢索技術,並最終確定了“搜索引擎”這一板塊。
畢業後,李彥宏加入了當時最成功的搜索技術公司Infoseek。為了向目標進一步前進,在Infoseek期間,李彥宏學習到了很多信息係統方麵的知識,同時,他也成功編寫了第二代搜索引擎程序。
然而就在此時,公司高層卻對搜索引擎沒了興趣,並大幅削減投資。這一調整,讓李彥宏無比失望。其他的搜索引擎也陷入窘境,例如雅虎也慢慢失去對搜索領域項目的興趣。最終,雅虎公司將他們的搜索功能模塊外包給了當時剛剛起步的小公司——Google。
盡管市場風雲突變,但李彥宏依舊不肯放棄自己的理想。李彥宏與奧巴馬相比,盡管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盯緊目標絕不放鬆。因此,他們雖然身在不同領域,卻都取得讓其他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視李彥宏和奧巴馬為偶像的新世紀年輕人,對成功是否有新的認識呢?當今成功學界,一直流行著這樣的觀點:成功來源於你是想要,還是一定要。假如僅僅是想要,可能我們什麼都得不到;假如是一定要,那就一定有方法可以得到。成功來源於我要。我要,我就能;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
其實,有一個道理我們都懂:有了堅持不一定成功,但不盯緊目標,就一定會失敗。生活中有許多看似匆忙的人,他們似乎總是忙忙碌碌,但仿佛從來沒有取得任何卓越的成績。究其原因,就是做事淺嚐輒止,剛剛開始去做這件事,心裏卻又開始惦記著另一件事。隻有鎖定目標不放,才能有所作為。
有這樣一位美國的年輕人,曾經窮得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然而在他心中,始終懷揣著一個堅定的夢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
在當時所有人看來,這個年輕人無異於癡人說夢。好萊塢有近500家電影公司,怎麼會關注一個無名小卒?但他並不懼怕這些阻力,而是帶著自己為每一家公司量身定做的劇本,然後根據規劃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一一拜訪。但第一遍下來,近500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
第二輪,第三輪……每一輪,年輕人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位年輕人遭遇的挫折,已不是我們可以想象的。即使現在放棄,也不會有人產生異議。但是對於他來說,目標是崇高的,是必須實現的,所以他沒有一絲放棄的想法,又一次踏上了實現夢想的路。
終於,在第四輪的第350家時,總算有電影公司的老板把他的劇本留了下來。幾天之後,年輕人得到了通知,那家電影公司的老板請他前去詳細商談。就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並請這位年輕人擔任男主角。這部電影名叫《洛奇》。這位年輕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席維斯·史泰龍。
外國有句諺語說:“滾動的石頭不生苔。”無法固定一處,一直滾動的石頭是不可能長出苔蘚來的。由此我們可以引申出一個道理——目標改變,不一定會讓你得到更多。在跳槽頻繁的社會,並非每一次重新選擇,都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所以,改變計劃時,務必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