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換種方式,用第三隻眼睛看世界(1)(1 / 2)

要有高瞻遠矚的超前能力

1979年,奧巴馬進入西方學院。此時的他,眼光早已放得很遠,西方學院對於他來說,就像以前的夏威夷一樣小。二年級快結束的時候,奧巴馬聽說有一個去哥倫比亞大學的轉學計劃,他很快就申請了。他想,即使哥倫比亞的黑人學生沒有西方學院多,那至少也是在一個真實的城市中心,更靠近黑人社區,更加具有多元化大都市的氛圍。

奧巴馬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就是因為他已經不滿足現狀,開始用獨特的視野來觀察世界。“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我不得不丟下很多東西。”奧巴馬後來說,“轉校對我最大的吸引力在於,我又必須在一群陌生人中重新定位自己並讓自己為他們所熟悉。”奧巴馬說得沒錯,新的環境下,他有了新的思維方式,有了新的洞察社會變化的能力。

在新的學校,奧巴馬慢慢認識到,世界並不隻是關乎自己,外麵的世界很大,他比很多人都幸運。他也認識到自己有義務認真嚴肅地利用自己的才能,也漸漸明白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麼。對於他而言,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斷提高觀察社會變化的能力,以此把握好未來的方向。

正是這種心態上的改變,2002年的奧巴馬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我不是反對所有的戰爭,我反對的是愚蠢的戰爭。”而當時的他,不過隻是一名競選美國眾議院議員失敗的州議員。但他的這一席話,卻讓整個世界感到震驚。

早在2001年,美國紐約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隨後,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什,展開了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戰爭”。

不可否認,當時美國本土有不少反戰人士,但是他們的出發點,絕大多數都集中在“和平與愛”的觀點上。而那一年的奧巴馬不過39歲,隻是伊利諾伊州的參議員,是美國政壇上十足的小人物,但他對戰爭的看法卻非常具有遠見性和深刻性,以“愚蠢”為戰爭下了最為準確的定義。在當時,可以如此預知戰爭未來走向的政界人士,除了奧巴馬之外少之又少。

能夠預知未來的人,才會在未來收獲成功;能夠判斷局勢發展的人,才會堅定自己的選擇,讓夢想越來越真實。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的一切,其實都是可以被掌控的。預測未來不是魔法,而是一種能力。

正是在學生時期養成的習慣,讓奧巴馬可以清楚洞悉社會的變化,因此對未來有著準確的預判。在他看來,薩達姆目前對美國、對海灣國家並沒有構成立即、直接的威脅。他認為沒有清楚的理由,沒有有力的國際支持,出兵伊拉克隻會撲滅中東的光明,助長阿拉伯世界中最邪惡而不是最善良的衝動,反而幫助了基地組織征募新兵。

還是小人物的奧巴馬,所闡述的這番話立刻掀起了一片波瀾。更讓人吃驚的是,在後來的日子裏,現實無不證實了奧巴馬的觀點:小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是錯誤的,薩達姆的確對美國構成威脅,但他的威脅絕不是迫在眉睫,這場戰爭對美國是場災難——截止2010年11月,至少有4424名美國軍人喪生。

正是對未來的預知,讓奧巴馬成為政壇冉冉升起的新星,為數年後的總統競選增加了籌碼。為什麼,奧巴馬能夠擁有這種看似神奇的能力?這是因為,他善於觀察和思考。通過這兩項能力,他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前方,才能高瞻遠矚地看清時代的發展方向。他的思維總是超前的,所以他能夠引領時代的潮流;他的眼光總是準確的,所以夢想對於他來說,自然是手到擒來。

再看看我們自己吧,我們空有那麼多的理想,可是何時靜下心來,仔細對未來進行一番預判?“我怎麼可能知道未來?走一步看一步吧!”這種心態,讓我們終日在混混沌沌中度過——夢想接二連三地更換、茫無目的地“想當然”、從不為了理想而思考人生……結果,所有的當下都是讓自己失望的,所有的未來都是未知的。

當然,奧巴馬預知未來的能力絕不僅限於此。對於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判斷,讓他贏得了美國民眾和媒體的注意,接下來,他發表了一段“驚世駭俗”的演講:“美國應該為中東民情而戰,確保美國的中東盟友沙特和埃及不再壓迫他們的人民,不再壓製發表意見,不再縱容腐敗和不平等,禍害他們的經濟,否則他們的青年就是在沒有教育、前途、希望的環境下長大,成為恐怖組織的後備軍!”

再看奧巴馬的這段演講,我們會發現他的預判是多麼正確,又是多麼具有前瞻性——想要徹底消滅恐怖組織,唯一的做法就是提高當地經濟能力與政治開明程度,讓那些窮困的孩子不再為了生存而鋌而走險。

正是這種精準的預知能力,使名不見經傳的奧巴馬已先聲奪人,在人們麵前有了一個精彩的亮相。他先知似的見解,讓大家覺得他會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所有的人也因此對他刮目相看,從內心深處接納並認可他,從而在總統選舉時為他投上神聖的一票。

想要未來如自己想象的一樣,想要自己也能如奧巴馬一般贏得掌聲、獲得成功,我們就必須培養預見未來的能力,培養細致準確的觀察力。隻有這樣,理想才能與我們越來越近,人生才能按照航道勇往直前,而不是在浩瀚的海洋中虛無地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