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壓力都不是問題
1997年,奧巴馬到伊利諾伊州的首府斯普林菲爾德上任。然而,身為民主黨人士的他,卻發現這裏並不是自己的天堂。因為,此時參議院中共和黨占據多數席位,他們對議會有絕對的控製權。
在這樣的局麵下,奧巴馬及其他民主黨議員根本沒有什麼話語權。他們無力對最溫和的修正案提出討論,更無力通過提案,他們大聲抱怨、嚴詞譴責,但這些根本無濟於事。眼睜睜地看著共和黨通過了大型企業稅收優惠提案,把經濟壓力轉嫁給普通工人,還削減了一些社會服務,他們卻對此無能為力。就這樣,一種無法抑製的憤怒情緒在民主黨黨團會議上蔓延開來。
此時的奧巴馬壓力可想而知。尤其在政界,那種暗地裏的鉤心鬥角更會讓人心力交瘁。也許換做其他人,早已遞交辭呈,選擇逃避壓力。
然而,尚未發跡的奧巴馬卻展現出了強大的抗壓能力。在他的眼裏,壓力根本不是問題,因為他知道,政治就像一種全身接觸的運動比賽,不會因為一些激烈動作而被判犯規。
能夠對政治有著如此清晰的認識,奧巴馬自然不會被壓力打垮。奮鬥路上倘若沒了壓力,那反而成了“童話”。所以,奧巴馬在壓力之下,依舊執著地前進。他很注意和人結盟,會和最保守的同僚共同起草一項法案,通過打撲克或者喝啤酒發現他們在某些問題上不願公開承認的共識。他慢慢知道,選民們厭倦歪曲事實、攻訐謾罵、靠說些漂亮話解決複雜的問題。
於是,奧巴馬找到了解決壓力的方法:與選民直接交流,找到真正的問題,告訴他們事實。就這樣,奧巴馬一點點走出了艱難時期,在斯普林菲爾德地區贏得了廣泛的美譽。
奧巴馬的抗壓能力,正需要每個年輕人去學習。生活中,任何一個人都會麵臨壓力,在壓力麵前,沒有人可以免疫。不管我們喜歡與否,壓力每天都會陪伴著我們,如果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生存下去,正視壓力、不懼怕壓力,這是一種必備的生存之道。如此,我們便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樂觀、不屈不撓以及麵對問題積極思考的奮發精神。
當然,奧巴馬對待壓力的態度,不會隻在這一件事上體現。2008年大選期間,他同樣展現出了迎接壓力的過人能力。在一次與希拉裏的辯論中,奧巴馬說:“如果我當選,我會與伊朗、朝鮮等國家的領導人無條件會談。”此言一出即引起在美國政界占據重要地位的猶太人的恐慌。對手借機大肆抨擊奧巴馬經驗不足、有勇無謀,想就此把奧巴馬拉下台。
一瞬間,奧巴馬的壓力陡然增大。甚至,總統小布什也對他進行了批評。當時,布什正出訪以色列,他暗地裏指責奧巴馬不應有與激進分子進行談判的計劃,這是對美國的傷害。他還說對於一些曆史遺留問題,不是僅僅通過巧言善辯就能處理的,要抓住問題的關鍵,不能使美國再次丟失顏麵。
這些壓力,恐怕比我們遇到的壓力更加棘手、更加難於解決。然而,奧巴馬並沒有退縮,反而有了更大的前進動力和決心。他先就小布什的演講迅速做出還擊,聲明沒有與恐怖分子談判的打算,指責身為在任總統的小布什參與國內選舉有失妥當。為了迎合猶太人,他宣稱耶路撒冷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同時與自己從前的外交顧問布熱津斯基劃清界限,後者的反猶言論曾使奧巴馬備受指責。一係列迅速而有效的回應使奧巴馬度過了危機,他也由此向人們表明了自己的執政態度。
換做是別人,恐怕早已嚇得手足無措、丟盔卸甲,將原本的優勢徹底拱手讓人。這,正是普通人與奧巴馬的區別。而奧巴馬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處理方式,將抗拒壓力的過程變成了自我推銷的過程。他將壓力化為動力,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而不是龜縮後退,這讓選民看到了他的奮進、迎難而上與樂觀精神,最後才接受他當總統。
所以說,壓力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戰而逃,更可怕的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增加一些“莫須有”的壓力。就像有的年輕人,總喜歡和這個比,跟那個比,比來比去發現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久而久之,壓力越來越大,甚至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這顯然是一種愚蠢的心態。
減少那些不必要的壓力,正視那些就在眼前的壓力,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挑戰自我、挑戰人生,才可以正確地麵對競爭,從容而有效地化解生存危機,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突出自己的個性與才華,脫穎而出,取得最終的成功。
有毅力就會有奇跡
在美國大選的後期,奧巴馬已經漸漸確立了自己的優勢。但盡管如此,媒體還是對其持懷疑的態度,畢竟在他的麵前,還有不少棘手的問題:小布什卸任後留下的爛攤子;過去8年美國國際形象的日漸衰微;金融危機,無數的工廠倒閉、人員失業,美國從之前的超級大國淪落到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
麵對一係列的爛攤子,奧巴馬是如何行動的?答案很簡單——耐心地堅持下去。他不僅接手了這個燙手山芋,還大膽改革,對眾多機構和組織進行整合與重組。他強調要改變過去8年美國人民慵懶、毫無生氣的生活,讓美國重現生機與活力。他無數次地重複:隻有堅持下去,美國才能擺脫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