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之所以能夠以47歲的年紀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之一,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對克製和忍耐的運用。他不善於攻擊競爭對手,這是一個公開的事實。所以,當希拉裏在多個場合抨擊奧巴馬,奧巴馬的競選陣營勸說他要給予回擊時,奧巴馬則以“那不是我的性格”予以拒絕,雖然這讓奧巴馬的團隊驚慌失措。
然而,正是這份看似另類的克製與忍耐,卻給了他更大的機會。在關於身為共和黨人的副總統候選人佩林的l7歲女兒未婚先孕的問題上,他就警告自己的競選團隊,如果誰越雷池半步,他就解雇誰。他的克製和忍耐,帶給了民眾一個嶄新的政治形象。很多人都認為,這樣一個冷靜的候選人才能帶領美國民眾走出經濟危機的陰霾!
這是一個人人都盼望成功的時代,很多人都夢想著一夜暴富。年輕時,很多人以為自己注定會成為人上人,理應享受名車豪宅,卻疏忽了這樣一個事實:那些擁有名車豪宅的人都不是急躁之人。隻有耐心地多分析多思考,我們才能更快地取得成功。
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克製與忍耐的哲理故事吧:
羅賓遜是英國著名的推銷大師,在全歐洲都享有廣泛的聲譽。在他即將告別推銷生涯時,他應營銷協會和社會各界的邀請,來到倫敦最大的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
演講那天,很多人都慕名而來,期盼著大師的精彩演講。這些人很想知道,這位最偉大的推銷員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麼!
很快,劇場的大幕徐徐拉開。舞台的正中央,架起了一個高高的梯架,架子上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就在這時,羅賓遜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
所有觀眾都發出了一陣驚呼,不知道他要做出什麼舉動。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著一個大鐵錘,放在羅賓遜的麵前。主持人對觀眾講:“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台上來。”
轉眼間,有兩個人跑到台上,羅賓遜對他們說:“請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一個年輕人搶著拿起鐵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那吊球卻一動不動。於是他就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籲籲了。
另一個人接過錘子,也開始敲了起來。可是,鐵球仍舊紋絲不動。台下逐漸沒了呐喊聲,觀眾好像認定那是沒用的,就等著羅賓遜做出解釋。
羅賓遜笑了笑,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錘,然後認真地麵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咚”地敲了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地敲了一下。人們奇怪地看著,羅賓遜就那樣“咚”地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做。
一晃20分鍾過去了,羅賓遜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但觀眾已經坐不住了。會場開始騷動,有的人幹脆叫罵起來,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著他們的不滿。羅賓遜仍然一小錘一停地工作著,根本不在意人們的反應。
就這樣,原本擁擠的會場,逐漸有人離開,前麵甚至空了一大片。留下來的人們好像也喊累了,會場漸漸地安靜下來。大概在羅賓遜進行到40分鍾的時候,坐在前麵的一個女孩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
一瞬間,會場立即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擺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羅賓遜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人們好像都聽到了那小錘敲打吊球的聲響。吊球在羅賓遜一錘一錘地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羅賓遜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裏。他隻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隻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麵對失敗!”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急躁、衝動、感情用事的人永遠成不了大事。聽聽奧裏芬特夫人是怎麼說的:“成功的秘訣在於懂得怎樣控製自己並超越自己。假使你懂得怎麼支配自己,你就是一個最成功的自我教育者。在我眼裏,隻要你能控製自己,你就是一個有修養的人;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所有的教育都會成為一句空話。”
年輕人較為衝動,有時候火氣一上來就會忘記所有,但這麼做的結果,隻能造成不良後果甚至會導致自身的毀滅。想想看,倘若奧巴馬受到對手的攻擊時暴跳如雷,那麼結局會是如何?
總而言之,想要成功的年輕人,就必須學會奧巴馬的克製與忍耐。我們不缺乏遠大的抱負,而是缺乏冷靜,急於求成——期待早早得到提拔,早早漲工資,早早成名成家,甚至早早進入福布斯排行榜。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年輕人,要時刻告訴自己:“成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偉大是由耐心堆積而成的!”
別想著一口吃成個胖子
很多人都知道,奧巴馬的偶像正是偉大的亞伯拉罕·林肯。從林肯身上,奧巴馬學到了最重要的一點——腳踏實地。林肯從小家境貧困,父親在他9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年輕的時候做過很多工作:輪船擺渡工、種植園工人、木工。艱苦的生活磨煉了林肯的意誌,無論做律師還是參議員,他都非常仔細。他知道,好高騖遠成不了大事,隻有將手中的事一件件做好,日積月累,小的成績才會聚合成最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