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隻要不死,就有希望(1 / 3)

自強不息,做個冷靜的鬥士

相對於普通人來說,奧巴馬的經曆顯然非常豐富,他出生在夏威夷,又在印尼長大,後來又回到了美國本土。對於很多人而言,幾次三番地遷徙,當地人那種異樣的眼光,也許會讓自己疲憊不堪,渴望的就是一份寧靜。但奧巴馬不一樣,無論在哪裏,他都不能停下前行的腳步。

奧巴馬在伊利諾伊州做州議員時,就曾這樣描述自己的經曆:“正如你們大多數人所知道的那樣,我並不是土生土長的伊利諾伊州公民。我是在20多年前搬到這裏來居住的,那時我還是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才一年。我在芝加哥一個人都不認識,既無經濟來源,也舉目無親。但有幾個教堂為我提供了一份社區組織者的工作,每年可以收入l3000美元,我甚至先前都沒有去看過一眼那些教堂就接受了那份工作。我的工作讓我有機會去拜訪了幾個芝加哥最貧窮的社區。”

這樣的對話,自然讓聽眾大吃一驚。因為,很少有政治家如此演講。而這,正是奧巴馬所要達到的目的。他要讓所有人明白,無論在哪裏,他都會一直前行。“大量工廠的關閉給這些社區造成了嚴重的創傷,我加入到牧師與普通教職人員的隊伍中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我發現人們遇到的並不隻是地區性的問題——關閉一家鋼鐵製造廠的決定來自遙遠的行政主管;學校裏書本和電腦的缺乏可以歸咎於千裏之外政治家們傾斜的工作重心;當一個孩子訴諸暴力時,他的心靈空洞,政府永遠無法彌補。正是在這些社區裏我受到了有生以來最好的教育。”

在孤獨的他鄉依舊懂得提升自己、積極向上的奧巴馬,自然會得到耀眼的成績。生活的真相,奮鬥的捷徑,其實也正是這樣。不要抱怨和牢騷,不斷進步,這樣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大大提高。隻有經過磨煉,才能蛻變;唯有埋頭,才能出頭。這樣的奧巴馬讓人看到他的謙遜與隱忍,看到他的底蘊和獨特。先前被沙塵遮住的光輝忽然在數年之後散發光芒,這是他成功的原因,也是他在蟄伏許久之後脫穎而出的原因。

其實,小時候的奧巴馬,就已經展現出了這種自強不息的態度。他在自傳中如此寫道:“那時候,我不僅接受印尼當地學校的教育,還學習其他的更有趣的知識。母親沒有錢,無法將我送到外國孩子專門就讀的學校,隻能教我美國函授的課程。每周她都會教我學習英語,提醒我銘記自己的血統,告訴我關於父親的一些事情。她說他不壞,勤奮工作和艱苦生活是父親恪守的準則,並要求我也這樣做。她讓我閱讀有關美國公民權利運動的書籍,聽黑人歌曲,看馬丁·路德·金的演講錄像,在無數個夜晚給我講述美國南部黑人孩子的成長故事。她曾經對我說,你是一個黑人,這就意味著你是一種偉大血脈的繼承人和受益者,也意味著你會擁有一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奧巴馬很感激他的母親,是她讓自己從小就懂得自強不息、努力尋求進步的道理。但他成功最關鍵的因素,還是他聰明的頭腦和刻苦努力的精神。如果奧巴馬不是個善於學習的人,不是一個敢於迎接困難的人,那麼無論家人進行怎樣的教育,他都不會取得太大的發展。

正因為如此,對於曾經的那些經曆,奧巴馬不僅不感到痛苦,反而充滿了感激。他在自傳中寫道:“在巴厘島的生活讓我魂牽夢繞。我經常想起自己赤腳走在水稻田時雙腳踩在結實泥土上的感覺,想起清晨日出時火山上方美麗的天空,想起鄉間小路兩旁的水果攤,還有夜晚的蛐蛐叫。”奧巴馬經曆著不同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吸收著它們的營養,使自己的生活更加飽滿與充實。正因為自己身上具有的多樣性的文化,才使得奧巴馬那麼優秀,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試想,如果奧巴馬當年自暴自棄,全然不想進步,那麼世界上會有幾個人知道他?

所以,充滿誌向的年輕人,不要因為環境等借口,就放棄對進步的渴望。唯有自強不息,我們才能越飛越高,才能成為一個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益的成功人士!

隻要不死,就有希望

很多年輕人都以為,奧巴馬的成功之路是一帆風順的,但事實上卻恰恰相反。曾經的他,經曆過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1983年,年輕的奧巴馬來到了芝加哥社區,正式進入這一領域,開始了最為艱苦的基層工作,每天都是與最窮苦的人們接觸。

為何要進入這一行,奧巴馬如此解釋道:“整個國家需要改變,而最初的改變應從基層開始。”為了讓自己的工作取得進展,他給認識的所有人寫信,希望他們幫助社區工作。雖然每封信都石沉大海,但他沒有灰心,依舊穿梭於社區之間,盡量為人們做點實事。

在其他人看來,這份工作非常無趣,並難以忍受。但奧巴馬卻不這樣認為,他曾在一本書中描述了社區工作對他的影響:那種工作讓他明白,人們所尋求的根本利益並不是他以為的瑣碎小事,而是他們想要自我表達的欲望以及展現真實生活的想法。這些工作雖然辛苦,卻讓奧巴馬找到了最初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