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把口才練好是最劃算的事(2)(2 / 2)

點燃聽眾的熱情,讓聽眾隨著自己的演講鼓掌、高興、流淚,這是每一個演講者所期望的。為此,你想了許多辦法:講笑話、說新名詞……可是為什麼,你總與聽眾有一種距離感?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你忘了演講中的最基本要素——感情。唯有熾熱的情感,才會使“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色飛”。幽默、說新名詞,這些都隻是演講的技巧,最終這些還是要服務於感情。有了真誠,你的一句話就能感動得聽眾落淚;沒了真誠,即使你喋喋不休數小時,收獲的也隻有“倒彩”。

可以想象,演講中沒有感情的奧巴馬是不可能得到美國民眾支持的。曾經,他在一次演講中如此說道:“在美國,隻有一部分人富裕是不夠的。我們是一個共同的大家庭,如果在芝加哥南邊區還有一個孩子不會閱讀,我會難過,盡管他(她)不是我的孩子。如果還有一位老人無力支付處方藥,還在為藥品與租金而煩惱,這也同樣會讓我體會貧窮帶來的痛苦,雖然那個老人或許跟我沒有太大關係。而如果還有一個外裔美國人得不到憲法賦予的司法權利,我也同樣覺得他個人的公民自由權遭到侵犯。”

充滿責任的愛,凸顯出了奧巴馬強烈的感情,而這,正是他為什麼能獲得高人氣的原因。隻有充滿感情地演講,才能讓聽眾感同身受,從而引起心與心的共鳴。

一次,北京市民馬先生在中山公園抓了一個小偷,被街道辦事處邀請參加講演。馬先生這是第一次進行講演,心裏非常緊張,於是寫了一份演講稿,找到一個朋友幫他把把關。他是這麼寫的:“各位朋友,我昨天在中山公園抓住了一個小偷。這個小偷當時趁我不注意的時候,拎起我的包就跑,我立即追上去,把他抓住了,送進了派出所。”

朋友看完後,哈哈大笑起來,說:“就你這段文字,言之無物,蒼白空洞,什麼感情都沒有,誰會喜歡聽呢?我幫你修改下吧。”

第二天,朋友把演講稿修改完了,並進行了相應的備注,讓馬先生明白什麼才是好的演講:

“親愛的各位朋友,前幾天發生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故弄玄虛,製造懸念)!你們知道什麼事嗎?我孤身一人,抓住了一個小偷(先交代梗概)。

我記得那是大前天中午12點吧,那天天氣很好,氣溫有三十多度(講具體的時間,聽眾就會身臨其境,同時在想12點是什麼光景,現場感更強),在中山公園的孫中山像後麵(地址具體——去過中山公園的聽眾立即就會思考:孫中山像後麵是什麼景象?),一個飲料亭那兒,當時我把背在身上的包放在腳邊,想買一瓶飲料(交待事由)。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也走到我身邊開始東瞧西看,假裝和老板要報紙看。他一下子就擋住了我的視線,當我正轉身的時候,突然發現我的包不見了(製造衝突)!

你們不知道啊!我當時差點癱倒在地上(表現誇張,更具吸引力)!我一轉身,發現有個人手裏拿著一個包向前快跑——我一下子就明白,那是偷我包的人!我大叫一聲:“抓小偷!”說時遲,那時快,我像箭一樣地衝過去……

憑著這份演講稿,馬先生獲得了熱烈的掌聲。走下台,他擦了把汗,心裏說道:“原來演講還有這麼大的學問。”

馬先生朋友修改的那份演講稿之所以贏得了掌聲,關鍵就在於感情生動,極具感染力。當你準備麵對聽眾進行演講的時候,應當考慮並明確自己與聽眾交流的方式。你有了非說不可的真情實感,或是對所講的事情有了真切的主觀感受,就具備了以情動人、演講成功的前提和條件。

無數的知名演講家,都是把“情”放在演講過程中的第一位。也許他們的語言不多,但是任何一句話,都能迎來熱烈的掌聲。著名演講家李燕傑就說:“在演講和一切藝術活動中,唯真情,才能使人怒、使聽眾信服;唯真情,才能激起聽眾的共鳴,才能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無以得到別人讚同。

作家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中,有這樣一段故事:喬光樸說:“日本日立公司電機廠,5500人,年產1200萬千瓦;咱們8900人,年產l20萬千瓦。這說明什麼?要求我們幹什麼?前天有個叫高島的日本人,聽我講咱們廠的年產量,他晃腦袋,說我保密。當時我的臉臊成了猴腚,兩隻拳頭攥出了水,不是要揍人家,而是要揍自己,你們還有臉笑!當時要看見你們笑,我就揍你們……”

這樣的語言雖然樸實簡單,但是,它袒露個性、發自肺腑、充滿熱血和淚水,因此,自然會打動人心!隻有掏出一顆真心麵對聽眾,聽眾才能被感染,才能送上熱烈的掌聲。

當然,演講不是不講技巧,但是一定要記得——技巧隻為感情服務。就像奧巴馬一樣,從一個十足的小人物成長為一位領袖,他的秘訣就是發動情感攻勢。所有充滿夢想的年輕人,不妨學習一下奧巴馬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以情動人。唯有真情,我們才能贏得支持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