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入仕途(1)(1 / 1)

袁世凱有史可據的祖先,可追溯到他的曾祖父那一輩。

袁世凱的曾祖父袁耀東,是個庠生,但不到40歲就死了。據說是讀書太用功累死的。曾祖母叫郭氏,卻遠比她丈夫長壽得多,一直活到90多歲。

郭氏出身於同郡的大戶人家,很懂得詩文禮儀的重要。在她的傾心教育下,4個兒子都很有出息,家裏沒有一個白丁。長子袁樹三是廩貢生,曾經署理陳留縣訓導兼教諭。

袁樹三就是袁世凱的祖父。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袁保中,一個叫袁保慶。

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字重臣,他一生雖然捐了一個同知,但沒有正式出仕為官,一直在家經營田產。他是袁樹三的長子,是袁耀東的嫡長孫,因此在袁家,他以長子身份主持家政。他很熱衷於程朱理學。豪門顯宦的門第,使他在項城縣獨持一方,官府也讓他三分,是個地道的"土皇帝"。

1858年底,項城、新蔡、沈丘、阜陽4縣撚軍部眾聯合起事,攻伐富豪,占領了項城縣城東新興集、尚店等地。這樣,住在項城東北張營的袁家也受到極大威脅。於是,袁保中把家眷接到陳州。為了對付撚軍起事,袁保中和他叔父袁甲三一道,聯合當地富豪之家,籌辦項城縣團練,並在城東北40裏處,擇險要易守難攻之地,圍築牆垣,牆外壕溝環繞,寨門前架設吊橋,寨門上及四角修築"炮樓",並派鄉勇防守。

這於是在當地成為很有名的堡寨,人稱"袁寨"。

項城袁寨原名石腰莊,袁家自鹹豐七年遷入寨中。袁寨規模宏大,占地數十畝。寨中東部、中部、西部並列3座三重四合院,樓堂瓦舍各具形式。1859年9月16日,即鹹豐九年八月二十日,袁世凱就出生在這個封閉堅厚的堡寨中。

這時候,袁家已是三世簪纓之家的大豪門,已經在北京天成亨錢莊、陳州的於家典當鋪等處放貸。一家30餘口,三世同堂,衣食富足。

袁世凱的叔父袁保慶是靠對撚軍作戰起家的,他曾隨叔父袁甲三轉戰豫皖。據說他用兵往往能出奇製勝,很有些謀略。後來,被河南團練大臣毛昶熙看中了,調到河南襄助河南各州府縣籌劃團練武裝,並統兵在項城、丘、夏吧等地區圍攻撚軍,是個殺人如麻的悍將。

袁世凱生下不久,袁保慶妻子牛氏也生下一個兒子,但生下來不久就夭折了。袁世凱的生母劉氏產後奶水很缺,而牛氏的奶水卻極其充足。因此,袁世凱就由牛氏哺乳。結果,牛氏非常疼愛袁世凱,視同己出。

在袁世凱的童年時期,撚軍活動日熾。撚軍非常強悍,所到之處,塵土四起,遮天蔽日,萬馬奔騰,有如狂飆天落。所以撚軍一到,蟄居在袁寨中的袁家人就不由得緊張一番。這時,15歲以上的男丁都要登上炮樓,鳴槍放炮,負隅抵抗。直到撚軍撤去,袁家人才鬆一口氣。袁世凱在這種環境下生長,從小對於戰場征塵、殺人撻伐、城池攻掠已是司空見慣。

據說,在袁世凱5歲時,有一次,撚軍一哨人馬又來攻襲袁寨。有人把袁世凱抱到城垣之上,眼見撚軍征塵飛起、呼嘯而至,袁世凱竟然毫無懼色,這使大家都感到很驚異。

1866年(同治五年),撚軍勢力北移,河南、安徽一帶兵事稍息。袁世凱的叔父袁保慶從家鄉啟程,奉旨以知府赴任山東濟南補用。這時袁保慶年已40,但仍無子嗣。袁保中便將袁世凱過繼給袁保慶。這一年袁世凱7歲,從此,他一直跟著嗣父袁保慶轉赴濟南、南京,直到嗣父去世,袁世凱才返回項城老家。

1866年,袁世凱跟隨嗣父袁保慶來到了濟南。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走出故鄉閉塞的小城。

在當時,濟南稱得上是物阜民豐之地,商業發達、交通便利。袁世凱在這裏第一次過上了都市的生活。大明湖、千佛山的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著他。盡管袁保慶給他請了當時的名舉人王誌清做他的開蒙老師,但袁世凱興趣卻完全不在讀書上。

1868年,兩江總督馬新貽奏調袁保慶到南京赴任,管理淮軍右標兵營務處,不久,袁保慶又去署理江南鹽運道。鹽運道的職務是負責督銷官鹽。鹽運曆來是炙手可熱的肥缺。袁世凱又隨嗣父來到南京,完全過上了衣食玉錦的闊公子生活。

南京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已算得上是個紙醉金迷的地方了。歌樓舞榭、茶肆酒樓、店鋪林立,繁華極了。加之南京的明孝陵、紫金山、清涼山、雨花台、莫愁湖等風景名勝,袁世凱完全為遊樂所陶醉了。他整日打拳、下棋、賭博。雖然他當時隻有十二三歲,但馬卻騎得很好,走馬觀景,四處遊玩,倒也是風流狷介一少年。

在南京,袁世凱的家庭教師是個文武雙全的舉人,寫得一手的漂亮文章,而拳也打得很好。這位教師看袁世凱讀書不用功,卻對拳腳武藝很迷戀,就每天教他習武練藝。這時,袁世凱的哥哥袁世敦、袁世廉看到這個不愛讀書的弟弟急在心裏,卻也毫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