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巧入仕途(2)(1 / 1)

袁世凱從小就很聰明,隻是不愛讀書。他的嗣父袁保慶除正妻牛氏外,還有一位很寵愛的姨太太金氏。牛氏和金氏妻妾不和,時有齟齬,而袁世凱竟利用自己嗣子的地位,從中調和轉圜,因此牛氏、金氏都很喜愛他。對於他不讀書這種當時人認為不務正業的行為,自然出於疼愛,有所庇護,這樣更使袁世凱在南京每日盡興玩樂了。

但是,袁保慶卻不忘調教袁世凱。袁保慶是有功名而為官的人,家庭背景又極顯赫,所以意氣很高,自命不凡。加之兩江總督馬新貽很賞識他,因而袁保慶更不同於一般空食俸祿的庸官。他很細心,對於數十年官場風習、將兵心得,每有感悟就順手記下來。後來他把這些心得劄記整理出來,題名為《自銘瑣言》,每每有空便念與袁世凱聽。

這些官場經驗、帶兵心得,對於袁世凱日後宦海沉浮、將兵帥勇等一些韜晦之策,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袁世凱在南京前後生活了6年。1873年7月,袁保慶因染上了霍亂,命喪黃泉。

這年冬天,袁世凱不得不隨嗣母牛氏,扶柩還鄉。啟程時,吳長慶曾前來送行。

吳長慶,字筱軒,安徽廬江人。他的父親吳廷襄是廬江地區地主團練武裝的首領。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軍包圍了廬江,吳廷襄便派兒子吳長慶趕往宿州,請求當時駐紮在此的袁甲三馳兵救援。

袁甲三接到求援消息後,因事關軍務,一時舉棋不定。於是便征求兒子袁保恒、侄袁保慶的意見。袁保恒認為"地當強敵,兵不能分",分兵救援,會招致強敵攻擊,所以主張不救援。而袁保慶則認為吳廷襄一片忠心可嘉,而且"紳士力薄,孤城垂危",力主出兵救援。雙方意見爭持不下,拖延數日,致使太平軍破廬江城,吳廷襄被殺。所以,吳長慶恨透了袁保恒。

由於袁保慶曾力主救援,吳長慶與袁保慶卻換帖,訂了兄弟之好。袁保慶任職赴南京時,吳長慶正好帶兵駐紮在浦口,兩人日益交好,過往甚密。

袁保慶死時,吳長慶異常悲痛,渡江視殮,扶棺痛哭,並出力幫助料理後事。以後,吳長慶對於袁保慶的嗣子袁世凱,也格外疼愛。

1880年冬,吳長慶率淮軍六營由浦口移駐山東登州,很受李鴻章賞識,督辦山東海防,在山東很有根基。後來,袁世凱投奔吳長慶,吳長慶不僅樂意收留,而且格外信任照撫,以後不斷對袁世凱提拔重用,這是後話。

1874年,袁世凱回到項城的第二年,叔父袁保恒也從西北回來了。他看到袁世凱的相貌、舉止,聽到他善於應對的口才,非常喜歡。這時候,袁保恒正在西北幫著左宗棠辦理軍務,於是又就把他帶到西北去了。

以後,袁保恒調到北京,再調到河南開封督辦賑務,他都讓袁世凱跟在他身邊。當時,袁保恒的想法是:袁世凱如果長久住在項城,容易孤陋寡聞,不如跟著自己,一方麵可以擴大眼界;另一方麵,還可以督促袁世凱用功讀書。

事實上,袁保恒對於袁世凱的讀書督促得是很緊的。晚清時期。雖然西方教育體係已陸續被介紹到中國來,但是,還沒有取代科舉製。科舉應試仍是仕途的必由之路。袁保恒到北京時,袁世凱已是十五六歲的少年,開始抓緊功課,準備應試了。

這時,在北京做官的袁保恒已任戶部左侍郎,另一叔父袁保齡任內閣中書,他們都認為袁世凱是袁家中可堪造就的人,所以,對袁世凱的讀書功課都很重視。他們聘舉人謝廷萱教習八股文,舉人周文溥教習做詩,進士張星炳教習寫字。

袁世凱在堂叔的嚴督之下,盡管對八股取士厭惡之至,但讀書也很刻苦,每晚隻睡五六個小時。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試帖詩做得也很有長進,隻是寫文章還不得要領。

1876年是大比之年,袁世凱回河南老家參加鄉試。

按清製,父母去世3年是不能參加鄉試的。袁保中1874年11月在項城老家病故,到了1876年秋,3年喪期未滿,袁世凱本不該應試。但因為袁世凱已過繼出去,所以沒有居喪,仍然躍躍欲試地參加了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