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巧入仕途(3)(1 / 2)

但是,結果卻兜頭一瓢冷水,袁世凱名落孫山。

1877年冬,河南大旱,袁保恒被調往開封幫辦河南賑務。袁世凱隨堂叔赴開封。但天不假年,到開封的第二年5月,袁保恒卻因染上當地的流病去世。袁世凱再次失去靠山,料理完後事,隻好又鬱鬱寡歡地回到了故鄉項城縣。

對於袁世凱來說,自從7歲隨嗣父袁保慶離鄉,先後轉赴濟南、南京、北京、開封,在都市斷斷續續生活了12年。在此期間,都市繁華、官場風氣,他已了如指掌。因此,他是無法甘心在閉塞的故鄉淡泊一生的。袁保恒故去以後,他回到項城,開始了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段文人詩酒生活。

袁世凱生性喜歡多事,又好出風頭,雖然他自己的文章做得並不好,卻聯合了一些讀書人,組織了一個文社。這個文社所需用的一些房屋和必需的費用,都由他一人負責籌辦。大家由於這個緣故,也公推他為文社的負責人了。

袁世凱籌辦了兩個文社:一名麗澤山房,一名勿欺山房。袁世凱由於出資捐款,在當地吸引了一批文人雅士。

某日,袁世凱正在仰山堂讀書,一個秀才前來拜訪。袁世凱延納入室,兩廂坐定,兩人一見如故。話語投機,遂結拜換帖為兄弟。此人就是後來曾任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生,長袁世凱4歲,字卜五,號菊人,天津衛人氏。當時正為陳州授館課童,由於家道敗落,當時已是窮困潦倒。袁世凱曉得徐世昌一文不名,無北上應試的盤纏,便解囊相助。結果,徐世昌此一次赴京趕考,果然榜上有名。

徐世昌1882年中舉,1886年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從此以後,袁世凱宦海30年生涯,徐世昌是袁最知心的謀臣。

1879年秋,袁世凱第二次參加鄉試,再次落第。這對於袁世凱的仕途之夢,不能不說是個極大的打擊。袁世凱盛怒之下,燒毀了所作的所有詩文。

對於科舉,袁世凱是傷透了心,再也不問津了,可仕途進身之階,還是必須謀取的。袁世凱於是開始想辦法去捐官。但是,捐官需要大量的錢。

1878年袁保恒死後,袁氏家族失去了一個通天支柱。袁家的人自然是十分悲傷。悲傷之後,袁家人不能不想起:從袁世凱祖父那輩開始,到袁世凱父輩,袁家人的年齡都不滿花甲而亡。祖父袁耀東不足40歲,袁甲三卒年57歲,袁保中終年51歲,袁保慶更比其兄早亡,袁保恒52歲時病死。袁家人在未滿花甲之年,紛紛滾鞍落馬,急走黃泉路,不由人不想到所居的宅第上去。於是,袁家人請來風水先生。一番察看之後,這位半仙鐵口直斷:袁家宅第掌祿不掌壽,惟一的辦法就是分宅而居。

父輩的短壽,導致袁家人坐地分產。四世同堂的袁氏家族由此瓦解了。

袁世凱在嗣父袁保慶的名下,得到了一筆相當豐厚的家產。袁世凱過慣了公子生活,詩酒風流,籌辦文社,花錢如流水,並不量入而出,所以,袁世凱的經濟狀況並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