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在宿遷清軍兵營中做了一個小"戈什哈",即勤務兵。兩年後,1881年,17歲的段祺瑞徒步2000餘裏來到山東境內,投靠在威海衛駐軍中任管帶的族叔段從德,充職哨書。
段祺瑞的父親叫段從文,是粗識文字的農民。段祺瑞幼年曾讀私塾,因家道貧寒,漸漸念不起了,又不能長久在家待下去,他的父親便親自送段祺瑞到天津投軍,入武備學堂。段父回鄉時,囊中有幾十兩銀子,便買點生絲和布,預備為兒子以後成親用。行到合肥西郊七裏塘,天已昏黑,被同行兩販殺害,把他囊中所有物品搶去。後來段祺瑞母親牽次子段祺甫報案緝凶,終於將案犯查獲,這是清朝末年的事。
禍不單行,段祺瑞父親的墳上尚還沒有長滿野草,段母也因憂傷過度而撒手西去。段祺瑞趕回老家,長歌當哭,安排了母親的後事和弟妹的生活,然後重返威海衛軍營。從此,他顯得格外冷峻、剛毅,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
2.
被李鴻章看中
1885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辦了北洋武備學堂。北洋武備學堂,又稱天津武備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創辦最早的一所陸軍軍事學校。李鴻章對它十分重視,經常親自去學堂視事。
這一天,北洋大臣李鴻章又前去武備學堂,學堂專門為他進行以馬、步、炮、工程兵綜合操練。上午進行的馬科、步兵科的演練十分順利,李鴻章也比較滿意。下午進行的是炮科實彈演練,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海麵上風力達到四級,海上活動靶隨著濁浪時隱時現,演練難度增強了好幾倍,要在平時,遇上這樣的天氣,演練就取消了,然而李鴻章已經在山頂上臨時搭起的觀操棚內就座。學員們憚於天氣惡劣,嘀咕著要求改期。練習也感到沒有把握,於是一位管帶硬著頭皮見李鴻章,請求演練改期。
盡管風雨交加,李鴻章卻興致勃勃,他一手拿起望遠鏡,瞄準靶場,一邊對管帶說:"一點小雨,何足掛齒?趕緊開始吧!"
演練隻好按時開始。
果然不出所料,演練成績十分糟糕。開始射擊的幾門炮有的連靶邊都沒挨到。李鴻章的臉色仿佛天色一樣黯淡下來,官員們也忐忑不安。接下去的幾炮還是不成,李鴻章驀地扔掉望遠鏡,站了起來,官員們臉色大變。
眼看著李大人要怒氣衝衝地離開觀操棚,忽然聽到有人喊:"打中了!打中了!"隨後喝彩聲不斷。隨從趕緊把望遠鏡遞給李鴻章,李鴻章順著炮聲望去,這名炮手果然不凡,三發三中。
演練結束後,李鴻章傳話要見這名炮手。不久,一個結結實實的青年走了上來。
"你叫什麼名字呀?"
"學生段祺瑞。"
"哪裏人呀?"
"學生是合肥人。"
1885年,北洋武備學堂剛剛創辦,段祺瑞就從山東駐地考進了該學堂的炮科,成為第一批學員。當聽到段祺瑞是合肥人,李鴻章對他更為注目。
當時洋務派和頑固派互相傾軋,鬧得厲害,而洋務派內部也派別林立,有李鴻章的淮係,曾國藩、左宗棠的湘係,張之洞的湖廣集團。李鴻章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特別注重同鄉,尤其是青年才俊。不久之前,北洋艦隊成立,他便委派了安徽老鄉丁汝昌為提督,北洋海軍官兵多為福建人,對此嘖嘖,表示不滿,有人勸李鴻章收回成命。李鴻章卻以"命脈相關","不敢輕以付托"予以拒絕。
現在,聽到段祺瑞不僅是安徽人,而且還是合肥人,更加注意了。後來又得知段祺瑞祖父和族叔均為淮軍將領,祖父又曾隨李鴻章剿過撚軍的情況,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因此,李鴻章對這個舊部子弟愈發有好感了。他接著詢問了一些軍事問題,段祺瑞對答如流。李鴻章大喜,誇獎他"熟知軍事,俾其造就,是一個可用之才"。讓手下人記住了段祺瑞這個年輕人。
1889年,清政府擬選拔五個人去德國學習軍事。當名單送至李鴻章手裏時,李鴻章皺了皺眉,有些不高興,因為名單上五個人有三個是山東籍的,安徽籍的才兩人。於是想到了武備學堂的段祺瑞,李鴻章大筆一揮,劃去了名單上的一人,把段祺瑞列在名單之首。
兩年之後,李鴻章又特批這位小同鄉一人留在德國克虜伯炮廠實習深造,他先後兩次寫信給段祺瑞,勉勵他精學苦造。克虜伯當時是歐洲聞名的最大的重工業壟斷集團之一,而克虜伯家族是世界上最大軍火製造世家。段祺瑞在這個世界最先進的火炮廠又學習了兩年。回國後,在山東威海武備學堂擔任算學和炮學的教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