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知己知彼(19)(1 / 1)

西班牙曆史上有一位叫彼得羅一世的國王,有一天他宣布要公開選拔一個大法官。有3個人報名參加選拔。一個是皇室貴族,一個是追隨國王征戰多年的武士,一個是普通的教師。國王把這3個人帶到王宮後院,那裏有一個小湖,湖麵上遠處漂浮著幾個葫蘆。國王問那個貴族:“湖麵上有幾個葫蘆啊?”貴族走到湖邊,仔細數了數:“國王,一共有8個。”國王沒有說什麼。國王轉過身來,又問武士:“湖麵上有幾個葫蘆啊?”武士甚至根本沒向湖邊走近一步,就說:“國王,我看到的也是8個。”國王還是沒有說什麼。國王轉過身來,最後又問教師:“湖麵上有幾個葫蘆啊?”教師並沒有回答,而是走到湖邊,脫下鞋子,遊到湖裏,把葫蘆拿起來,一個個仔細看了一遍,然後舉起手來,大聲對國王說:“報告國王陛下,一共隻有4個葫蘆!它們都是從中間切開的一半。”

國王說:“你才是我需要的大法官。在得出最後的結論之前,應該尋找證據證明:我們所看到的是不是都是真相。”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真實的不一定是看到的。想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實情況,隻是多讀、多聽是不夠的,還需要到實地去調研,我稱之為“多摸”,像那個教師一樣,真正用手去摸一摸,用多種手段找出事實的真相。

2007年10月,巴菲特第二次來到中國,在接受央視二套《經濟半小時》欄目獨家專訪時,記者問:“巴菲特先生,您認為投資以前實地調研是必需的嗎?”

巴菲特說:“你必須知道你買的是什麼。”

有一次,巴菲特要購買斯圖德貝克公司(StudebakerCorp.)的股票。在購買之前,他就去這家公司進行拜訪。這家公司生產一種汽油添加劑STP。巴菲特想問問他們生產的汽油添加劑產量是多少,銷售收入是多少。但是這家公司不論巴菲特怎麼問都不告訴他。巴菲特想了很多辦法,都打聽不到。

後來巴菲特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就去這家公司旁邊的火車站,每天都去,從早上8點一直待到天黑才回家。

他去火車站幹什麼呢?數這家火車站一共來了多少油罐車。因為斯圖德貝克公司生產汽油添加劑的原料都是油罐車從外麵運過來的,隻要數一數來了多少趟油罐車,就能估算出來這家公司用掉了多少原料,從而進一步推斷出這家公司產量是多少,再一算銷售價格,就可以推斷出這家公司銷售收入是多少。

巴菲特說他就這樣每天蹲在火車站數油罐車,一直數了大半個月。巴菲特發現,來的油罐車越來越多,一天比一天多。巴菲特最終判斷,這家公司的產量在增長,這家公司的銷售收入也在增長。於是他就大量地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結果大賺了一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