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為什麼巴菲特不買黃金(2)(1 / 1)

事實上,正是那些養活評級公司的企業才需要評級。如果是你,你又怎麼評價一個給你數百萬美元的公司的股票價值與風險?結果顯而易見,股票得到較高的評級,恰恰在於上市公司與持股人進行了內部操縱,而不是如巴菲特所說的“那是一個失誤”,他的辯解蒼白無力。反過來說,黃金市場難以進行內部操縱,這便是巴菲特這樣的投機者不願意購買黃金的真實原因。與此相反,巴菲特卻很樂意購買白銀,他的持有量曾占全球的1/4。巴菲特經常以可口可樂公司為例來鼓吹自己的價值投資,卻很少提及他今天所擁有的財富,白銀投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俗話說,“黃金適合投資,白銀適合投機”。這是因為黃金市場難以壟斷操縱,白銀市場易於壟斷操縱。白銀和黃金的比價約為1:68,它相對低廉的價格,有限的產量,使其成為大資本的理想操縱對象。從1995年開始,巴菲特開始持續買入大量白銀,到1999年年初,巴菲特持有1.3億盎司的白銀,在白銀價格達到每盎司7.81美元的高位後,他又在白銀的回調中不斷加倉。他購入白銀的平均成本約為每盎司5美元,最多時其頭寸占到差不多世界一年的白銀總產量。當白銀價格從1995年的每盎司5美元上漲至2006年的每盎司15美元後,巴菲特將白銀拋出,賺得盆滿缽溢。

如果一個人擁有足夠的金錢與影響力,所謂的投資在易被操縱的市場上便成了極為簡單的事情,這就是巴菲特所做的事情。2003年,前大對衝基金(Big

Hedge

Fund)經理馬丁·阿姆斯特朗(Martin

Armstrong)在他的個人網頁中揭露過巴菲特對白銀市場的操縱:“1997年時,我取走了所有的利潤並拋售了所有的看跌頭寸。當有人通過電話以盡可能低的價格向我購買1000手白銀時,白銀的交易價格在4.29美元左右。他們還故意給我看了巴菲特的訂單。共和銀行(Republic

Bank)的鮑勃·高特立博(Bob

Gotlieb)打電話給我,想讓我加入他們的市場操縱團隊。他講:‘白銀市場將有大事要發生’,當我問誰是幕後操縱者時,他說:‘你的朋友在康涅狄格(巴菲特所居住的州)。’後來,我通知我的客戶,銀價將達到7美元。1997年12月,我應中國政府之邀離開美國前往中國參加亞洲金融危機的研討會。當我回到美國時,銀價已攀升到6.40美元。毫無疑問,共和銀行采用了用自己的錢購買大量白銀再將其轉移到倫敦的方式,這樣就可以操縱銀價的上漲。我們必須拋棄一切嫉妒、衝動和偏見來麵對血淋淋的現實。在我們這些莊家的觀念中,白銀市場可以通過各種操縱方法來控製價格,比如遠期合約、借款、期權期貨和受到控製的分析師的虛假宣傳。事實證據表明,銀價操縱從1995年便開始了。當然,沃倫o巴菲特現在被捧成聖人,實際上巴菲特在白銀市場上卻是積極的操縱者。在輿論的宣傳作用下,巴菲特購買1.3億盎司白銀的投資活動卻被美化成了反對那些可怕的空頭和工業用戶的力挺白銀市價的善意行為。顯然,盡管紐約白銀交易的保險費用較低,但巴菲特卻仍然在倫敦進行白銀交易,這就是證據。”

全書選載完畢,更多精彩,請見原書。呼籲讀者購買正版圖書。

本書為鳳凰網讀書授權轉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