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種有支持作用的情緒
4.相關的技巧
讓我們用這種結構來分析另一種程序,這是一種比投資大師的習慣簡單,但卻比拚寫法複雜的程序。
打破僵局的人
假設我們正在參加一個晚會,而且看到兩個男人正盯著同一個迷人的女人。在觀察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其中一個男人開始向那個女人走去,但中途停了下來,轉過身去,走到吧台,將這個晚上剩餘的時間全都花在那裏,成了一個越喝越醉的孤家寡人。一會兒之後,第二個男人走到那個女人旁邊,與她聊了起來。
沒多久我們就意識到,第二個男人似乎要同晚會中所有的人聊個遍。最後,他走到我們這邊,扯起了一個話題。我們以為他是一個友好的家夥,但事後我們才意識到,他根本就沒說多少話:大多數話都是我們說的。
我們都知道有這樣的人,他們可以走到陌生人的旁邊,在幾分鍾之內就可以和陌生人聊得像一生的老友一樣。我稱他們為“打破僵局的人”,而他們的行為背後正是他們所奉行的思考習慣:
1.信念:他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有趣的。
2.思考方法:他們可以聽到自己腦海中的一種聲音:“他/她是不是一個有趣的人?”
3.有支持作用的情緒:他們對接觸陌生人感到好奇甚至興奮。他們自我感覺良好,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部事物。(如果他們分心於某些問題或對某些事情感到沮喪—也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內心,他們不會有談話的“心情”。)
4.相關技巧:他們憑借目光的接觸和會笑的眼睛來贏得善意。當他們感覺到了你的善意,他們會用某種無傷大雅的評論開始並維持一段談話,在談話過程中,他們更多的是聽而不是說,而且會保持目光接觸,將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讓你感覺到你很重要),猜測你的腦子裏究竟在想些什麼。
你可以自己體驗一下這種做法。設想一下(如果你仍不相信的話),你認為所有的人都很有趣;你聽到你自己的聲音在說:“他/她是不是一個有趣的人?”然後環顧四周,設想一下你正在人群中—如果你正獨處的話。你或許可以感覺到一點變化,盡管這隻是暫時的。
那個在吧台邊度過整晚的孤家寡人則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思考方法。在最初的心血來潮之後,他在腦子裏像“過電影”一樣把他曾經受過的所有感情傷害都回憶了一遍,於是感到萬分沮喪,隻想喝杯啤酒來緩解一下內心的痛苦。他的情緒反映了他的下意識自我限製信念:“我不夠好”或“我總是受到感情傷害”。
麵對陌生人時的另一種思考模式是不斷地琢磨:“這個人(對我來說)有趣嗎?”這種自我中心式的思考方法反映了這樣一種信念:隻有某些人是有趣的。而它會帶來大不相同的行為效果。
孤家寡人,或自我中心式的人可以輕鬆學會打破僵局者的所有技巧:如何贏得善意,如何“用你的眼睛來笑”,以及如何做一個好的聆聽者,等等。他甚至可以喚出那種內心的聲音:“他/她是個有趣的人嗎?”
但是,當那位孤家寡人真的試圖與一個完全陌生的人開始一段談話時,又發生了些什麼事情呢?他的自我限製信念戰勝了他做出不同事情的有意識企圖—結果什麼也沒發生。
同樣,一個在潛意識中相信“我不會賺錢”或“我是一個失敗者”的投資者,不可能在市場上獲得成功,不管他學到了多少技巧,也不管他有多麼努力。
許多失敗的投資者背後也存在類似的理念,我把它們稱做“七種致命的投資理念”……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紀念版)最新章節第1章思考習慣的力量地址html/14/14663/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