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錢隻是副產品(1 / 2)

製勝習慣二十工作與錢無關

投資大師

工作是為了刺激和自我實現,不是為了錢。

失敗的投資者

以賺錢為目標:認為投資是致富的捷徑。

(有人問新聞集團的董事長魯珀特·默多克退休以後打算做些什麼)“快點死。”

—默多克

隻要我活著,我就不會停止投資。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和索羅斯都是億萬富翁,如果他們早上不想起床,他們可以不起床。既然他們都是節儉的人,他們已經擁有的財富可能永遠也花不完,那麼是什麼因素在激勵他們繼續賺錢?他們的動力是什麼?

世界上有兩種賺錢動機:一是“遠離”,二是“追求”。

有的人想變成富翁是因為他害怕貧窮。這就是“遠離型”動機。

那麼,他在擁有了一定的財富後會怎樣?由於他已經遠離貧窮,這種動機不再有指引他行動的力量,於是他就停步不前了。

“遠離”動機的力量可以非常非常大。如果你在穿過叢林的時候突然碰上一隻老虎,恐懼會驅使你沒命地奔跑。但一旦你到達安全的地方,你就沒有繼續跑的理由了。

這種動機就像一塊印有“保質期”的電池。一旦過期,它就沒用了,它的能量已經耗盡了。這樣的動機不會激勵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比如一生)追求一個目標。

但如果這樣的動機與一個人在成長期所碰到的某件影響了他的性格的事情聯係在一起,一切就另當別論了。巴菲特和索羅斯似乎都是如此。

像大多數出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人一樣,沃倫·巴菲特的一生受到了大蕭條的重大影響。小的時候,他親眼目睹父親失去了一切。

納粹占領匈牙利對小索羅斯的影響更大。直到今天,這個身家數十億的大富翁還把生存看作“高尚的價值觀”。他在《金融煉金術》一書的引言中寫道:

如果我必須總結我的實際技能,我會用一個詞:生存。

索羅斯的“遠離”動機可以解釋他在辦公室裏做的事,但還不足以解釋他為什麼在生存已經不是問題的時候仍然天天都去辦公室。

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一種促使你追求某個目標的動力。如果你的目標是固定的,比如成為百萬富翁或4分鍾跑完1.6公裏,那麼一旦你實現了這個目標,動力就蕩然無存了。

但如果你被你一直所做的事激勵著,你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所賺的錢隻不過是副產品罷了。

沃倫·巴菲特的動機很簡單:他隻想得到樂趣。

世界上沒有什麼工作比經營伯克希爾更有趣了,我覺得能在這裏工作是我的運氣。

對他來說,樂趣就是每天“跳著踢踏舞”來到辦公室,閱讀一堆堆年報,與“令人激動的人”一起工作,“賺錢並看著財富增長”。正如他所說:

我認為,如果一名衣食無憂的運動員表現良好(我不是在比喻我自己,而是在說特德·威廉姆斯或阿諾德·帕爾瑪之類的人),那他們要的不是錢。我猜如果特德·威廉姆斯是薪水最高的棒球運動員,但隻有220個本壘打,他不會快樂。而如果他是薪水最低的棒球運動員但有400個本壘打,他會很快樂。我對我的工作也有這種感覺。我在做我非常愛做的事情,錢隻是副產品。

錢多錢少隻是巴菲特衡量他做自己喜歡的事究竟做得好不好的一種標準。

“要得到這份工作,我們(查理和巴菲特)得付出代價。”他曾對股東們說。考慮到他的年薪隻不過是10萬美元,他的話一點兒沒錯。如果伯克希爾是一家收取1%管理費的普通互助基金,那麼719億美元的資產意味著巴菲特每年能得到7.19億美元。比起這個數字,他的年薪隻是皮毛。

“我的存在比錢更重要”

像巴菲特一樣,索羅斯對錢的興趣就像雕刻家對黏土或青銅的興趣一樣。它是他的工作原材料。像雕刻家一樣,他關注的不是原材料,而是成果。

他對金錢本身不感興趣。在談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時,他說:“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為賺錢而賺錢是無益的。財富可能成為累贅。”

但索羅斯的主要投資動機與巴菲特不同。巴菲特說投資是一種樂趣,但索羅斯不同意這種說法。“如果你得到了樂趣,你可能一分錢也賺不到,”他說,“好投資是令人苦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