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大師知道他為什麼投資:他在追求精神刺激和自我實現。他知道他的目標是什麼。要想成功,你必須首先明確你的投資目標。
投資大師知道他為什麼投資:他在追求精神刺激和自我實現(習慣二十)。他知道他的目標是什麼。要想成功,你必須首先明確你的投資目標。
你可能是在為退休後的生活做準備,所以你的基本目標可能是安全。或許你像查理·芒格那樣尋求獨立。也有可能你的主要目標是讓你的孩子們幸福。
當你思考你的投資原因時,你會把經濟上的目標放到特定背景中去考慮,你會發現它們是第二位的:隻是一種支持著某個“更高”目標的方法。
然後問你自己:你有沒有竭盡全力去爭取實現這些目標?它們是否隻是夢想?
兩者的區別在於動力。夢想是一種你深藏心中但並不是真的有動力去實現的東西。目標則是一種你願意而且往往很高興地去追求的東西。投資大師的目標無疑不是夢想:他們一天24小時不離投資。投資是他的生命(習慣二十二)。
顯然,賠錢將使根本目標的實現變得更加困難。賠錢怎麼可能帶給你安全?錢少了能讓你更安全或更獨立嗎?當然不能。
這就是你必須像投資大師那樣,將保住資本定為第一經濟目標的原因。你得首先保住你的現有財富,不管是大財富還是小財富(習慣一)。
入不敷出會侵蝕你的資本,甚至讓你背上債務。隻有花的錢少於賺的錢,你才可能積累資本,保住財富—繼而讓財富增長(習慣十九)。保住資本和節儉生活就是讓富人區別於窮人和中產階級的財富觀。它們是財富的基礎,是走向富足的唯一必經之路。
你的投資領地在哪裏
專業化是成功投資者鮮為人知且常常被人忽視的秘訣之一。即使是巴菲特和索羅斯這樣的投資巨人,也隻能占據蘊藏數萬億美元的龐大投資市場的一小部分。你沒有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資金,因此你的領地比投資大師還要小、還要集中。
決定你的投資領地的是你的能力範圍。像投資大師一樣,如果你采取行動,你必須知道你在做些什麼。這意味著你必須留在你的知識範圍內,不能偏離到你不了解的領域中(習慣七)。
所以說,劃定你的能力範圍是至關重要的。而要做到這一點,你隻需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我對什麼感興趣?
現在我了解什麼?
我願意去了解什麼,學習什麼?
答案越詳盡越好。不管任何人如何嘲笑你選定的領域,不要退縮。
比如說,如果有人決定專門投資於紐約的那些租金受到控製的房地產會怎麼樣?這聽起來很荒唐,是不是?
但我的一個幾乎隻做這種投資的朋友已經賺了幾百萬美元。為什麼?因為他了解紐約租金控製法律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知道如何憑借對他所購買的房產稍做改進而抬高租金—並順其自然地提高房產的轉售價格。事實上,大多數紐約人甚至不知道提高租金受控的房子的房租是有可能的。於是我的朋友笑到了最後,他已經完全占領了這塊利潤豐厚的小領地。
我認識的一位醫生隻投資於與醫療保健業相關的股票,這發揮了他在醫學知識上的優勢。我的另一個朋友現在用他在當場內交易者時學到的技巧做股票期指當日交易—通常是在世界某地的海灘上通過互聯網交易。
你肯定已經把某些東西劃入你的個人投資領地或知道你能這樣做。但認識到你不知道和不懂哪些事情同樣重要。就像沃倫·巴菲特所說:“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重要的不是他們知道多少,而是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認識到自己不知道什麼。”
劃定你的能力範圍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光劃定能力範圍是不夠的。真正的投資大師從不會在誘惑下走出他的投資領地(習慣八)。
對投資新手來說,向誘惑說“不”可能是很難遵守的紀律之一。
但如果你真的喜歡你所選定的那類投資,你就會像投資大師那樣全神貫注於投資的過程,而不是投資結果(習慣二十一)。這能防止你誤入歧途。
另外一個強大的抗誘惑的武器是成功。就像我的一位客戶所說:“現在我知道怎麼賺錢了,過去的那些‘更高’的山現在看起來明顯太矮了。”
當然,對新投資者來說,成功是一個奮鬥目標而不是馬上就可以實現的東西。像投資大師一樣,在起步階段,你必須創造一種能將你鎖定在你的能力範圍內的投資哲學(習慣三)。
市場為什麼波動
你可能懷有一些有關市場本質的信念。但你有沒有將這些信念明確化?有沒有檢驗它們是否有效,是否自相矛盾?你的投資方式是否以它們為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