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可選取比較恰當的比喻,把精辟的論述與摹形擬象的描繪糅合在一起,這樣,不但能給人以藝術上的美感,而且會更有說服力。讓我們看一個例子:
《召公諫厲王弭謗》記述了召公的勸諫之詞。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勸諫厲王不能壓製人民言論,應像治水那樣予以疏導,讓人民對朝政暢所欲言,擇善而從,改正失誤,實現人民的意願。
內容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障之也”至“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比喻,說明厲王弭謗的危害性,可謂振聾發聵0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具體說明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道理。江河堵塞不通,就會引起決堤泛濫,受到傷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讓人民講話,也必然會引起類似江河決堤泛濫那樣的嚴重後果。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結論,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張:“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讓老百姓把話說出來,才是為政者的正確途徑。
第二層(“故天子聽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聽政”一句總領,寫了“宣之使言”的種種好處。召公認為,天子處理政事,首先要廣開言路,讓人民把心裏想的都說出來,才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麼。這就是通過大大小小的各種官員,用詩、曲、書、箴等形式進言。
第三層(“民之有口也”至“其與能幾何”),從正反兩方麵論述“民謗”直接關係到國富民強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個比喻的深入,即對待民“謗”不僅不能消極被動地“防”,更要積極主動地“宣”。這就更增強了勸諫的說服力。這兩個分句說明了“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也就是說,讓老百姓用嘴發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壞就能夠從這裏體現出來。“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緊承、小結“財用於是乎出”和“衣食於是乎生”兩句,也說明了“口之宣言”的重要性。
《召公諫厲王弭謗》的三層內容中有兩層都是大量運用比喻的手法,正是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才使得召公的建議易於被厲王接受。而其中提出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已經成為曆代傳誦的名言。《荀子·王製篇》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唐朝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都來源於此,可見這一比喻對後世影響之大。
用形象的手法來闡述自己要說的道理,既不傷和氣,又能顧全大局,不失為一種說服他人的好方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