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須怨楊柳”,“西出陽關無故人”。當我們現在行進在大漠戈壁時,我真感歎於當年封建專製者這種“流放邊地”的發明。你走一天是黃沙,再走一天還是黃沙;你走一天是冰雪,再走一天還是冰雪。不見人,不見村,不見市。這種空虛與寂寞,與把你關在牢中目徒四壁,沒有根本區別。馬克思說,“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把你推到大漠戈壁裏,一下子割斷你的所有關係,你還是人嗎?嗚呼,人將不人!特別是對一個博學而有思想的人,一個曾經有作為的人,一個有大誌於未來的人。
臘雪頻添鬢影皤,春醪暫借病顏酡。三年漂泊居無定,百歲光陰已去多。
新韶明日逐人來,遷客何時結伴回?空有燈光照虛耗,竟無神訣賣癡呆。
《除夕書懷》:
雪月天山皎夜光,邊聲慣聽唱伊涼。
孤村白酒愁無賴,隔院紅裙樂未央。
《中秋感懷》
他一個人這樣過中秋:
謫居權作探花使。忍輕拋,韶光九十,番風二十四。寒玉未消冰嶺雪,毳幕偏聞花氣。算修了,邊城春禊。怨綠愁紅成底事,任花開花謝皆天意。休問訊,春歸來。
《金縷曲·春暮看花》
他在季節變換中咀嚼著春的寂寞。
不管你怎樣地怒吼、狂笑、悲歌,那空曠的戈壁瞬間就將這一切吸收得幹幹淨淨,這比有回音的囚室還可怕。任你是怎樣的人傑,在這裏也要成為常人、庸人、廢人,失魂落魄。禁煙的烈火仍在胸中燃燒,南海的濤聲還在耳邊回響,萬裏之外朝野上下還在與英國人作無奈的抗爭,而他隻能麵對這大漠的寂寞。兔未死而狗先烹,鳥未盡而弓先藏,“何日穹廬能解脫,寶刀盼上短轅車”。他是一個被捆綁懸於壁上的壯士,心急如焚,而無可用力。
怎麼擺脫這種狀況?最常規的辦法是得過且過,忍氣苟安,爭取朝廷早點召回。特別是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還要想方設法討好皇帝,賄賂官員。林則徐卻斷然拒絕,他寫信說:“獲咎之由,實與尋常迥異”,“此事定須終止,不可瀆呈”。他明確表示,我沒有任何錯,這樣假罪真贖,是自認其咎,何以麵對曆史?如今這些信稿還存在伊犁的紀念館裏,翰墨淋漓,正氣凜然。當我以十二分的虔誠拜讀文物櫃中的這些手稿時,頓生一種仰望泰山、遙對長城的肅然之敬,不覺想起林公那句座右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當這兩者暫時統一,就表現為臣忠君賢,上下一心,並且在臣子一方常將愛國統一於忠君。當這兩者不能一致時,就表現為忠臣見逐,棄而不用。在臣子一方或謹遵君命,孤憤而死,如賈誼、嶽飛;或暫置君於一旁,為國為民辦點實事,如韓愈、辛棄疾、林則徐。他們能擺脫權力高壓和私利榮辱,直接對曆史負責,所以也被曆史所接受,所記錄。
林則徐看到這裏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將軍建議屯田固邊,先協助將軍開墾城邊的20萬畝荒地。墾荒必先興水利,但這裏向無治水習慣與經驗,林帶頭示範,捐出自己的私銀,承修了一段河渠。曆時四個月,用工210萬人。這被後人稱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0多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當年韓愈發配南海之濱帶去中原先進耕作技術一樣,林則徐也將內地的水利種植技術推廣到清王朝最西北的邊陲。他還發現並研究了當地人創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兒井”,並大力推廣。自古罪臣被流放邊地的結局有兩種,大部分屈從命運,於孤悶中淒慘地死於流放地;隻有少數人能挽命運狂瀾於既倒,重新放出生命和事業的光芒。從周文王被拘羑裏而演《周易》,到越王勾踐被吳所俘後臥薪嚐膽,直至鄧小平“文革”被貶江西而思考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生命交響曲中最強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