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一個永恒的範仲淹(2 / 2)

範仲淹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他發憤讀書,早起煮一小盆粥,粥涼後劃為四塊,這就是他一天的飯食。以後他科舉得官,授龍圖閣大學士,為政清廉,且力圖革新。後來,西夏頻頻入侵,朝中無軍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統兵戍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民尊稱為“龍圖老子”。連皇帝都按著地圖說,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後又調回朝中主持慶曆新政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頻繁調各地任職,親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憂,退亦憂”。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

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範仲淹到青州任知府,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嶽陽樓記》是他去世前7年,因病從前線調內地任職時所作。正如《出師表》一樣,這是一個偉人後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結晶。我能想見,一個老人在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樣地焦慮徘徊,自責自求,憂國憂民。他回憶著“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的戍邊生活;回憶著“居廟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艱辛;回憶賑災放糧,所見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總曆代先賢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閱曆,終於長歎一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聲大徹大悟的慨歎如名刹大廟裏的鍾聲,渾厚沉遠,震悟大千。這一聲長歎悠悠千年,激勵著多少誌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嶽陽樓記》並不在嶽陽樓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觀當時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說這是一篇借題發揮之作。範公將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理解,將他一生經曆的政治波濤,將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傾瀉而出,然後又頓然一收,總成這句名言,化為彩虹,橫跨天際,光照千秋。

春風拂動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擺動著嫩綠的葉片,這古祠在歲月長河中又邁入新的一年。範公端坐祠內,默默享受這滿院春光。我院中徘徊,麵對範公、歐陽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們這樣職位的官員有多少,如他們這樣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為什麼隻有範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記,時時不忘呢?我想一個人隻有辛苦的實踐,誠實的犧牲還不行,這些隻能隨壽而終,隻能被同時代的人理解。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是這種進步的憂樂觀使範仲淹得到了永恒。

走出範公祠,上車出城。路邊閃過兩個高大的石牌樓,突兀兀地在寒風中寂寞。人說這是當年衡王府的舊址,多麼威風的皇族,現在隻剩下這路邊的牌樓和山上的壽字。遙望雲門,霧靄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

1991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