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品質篇從小培養男孩寬容大度的胸懷(2)(1 / 3)

三氣周瑜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允許別人比自己強,妒嫉隻會讓自己變得痛苦。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當遇到比我們優秀的人時,要正確地麵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虛心地向別人的長處學習,這樣才能不斷進步,使自己過得更好。

張良拾鞋

——能忍小忿,方成大謀

戰國的時候,有個叫張良的人,他出生於韓國,是宰相家的孩子,但是他長大以後,韓國被秦朝滅亡了。為了報複秦朝,張良找了一個大力士一起去刺殺秦始皇,結果失敗了,隻好逃跑,換了名字藏到一個沒人認識他的地方。

有一天,張良到橋上去散步,在橋頭遇到一個老頭兒,這個老頭兒穿得也不怎麼好,衣服全都是麻布的,鞋子還很破,白胡子又長又髒。當張良路過他身邊的時候,那個老頭兒故意把一隻鞋脫下來,抬腳踢踢到了橋下,然後對張良大聲地喊:“喂,小子,去,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張良是宰相家裏長大的孩子,家裏人說話都很有禮貌,從來沒人這麼稱呼過他,所以他生氣極了,他想:“這個老頭兒可真不講道理,哪有管人叫小子的,這不是罵人嘛!”

張良當時真想衝上去揍那個老頭兒一頓,但是他看了看老人的樣子,卻忍住了。他想:“這個老頭兒都這麼大歲數了,一定吃過很多苦,算了。”於是他就強壓怒火,到橋下去把老人的鞋子撿了上來,還單膝跪在地上,耐心地幫老人把鞋子穿好。沒想到,這個老頭兒連謝謝也沒說,竟然哈哈地笑著走了。張良覺得非常納悶兒,一下子就愣住了。

老頭兒走出了很遠,忽然又返回來,笑眯眯地拍著張良的肩膀,誇獎張良說:“嗯嗯。年輕人,不錯啊,五天以後咱們兩個一大早就在這裏見麵,一定要來啊!”張良一看老人家約他再到這裏來,而且還和藹可親的,就恭恭敬敬地給老人行了個禮,答應了。

五天以後的清晨,天剛蒙蒙亮,張良早早地就來到橋上,哪知還沒到橋頭,就遠遠地看到老頭兒已經在橋頭等他了,見了張良,那個老頭兒訓斥他說:“和我這個老人約好了時間,竟然卻比我來得還晚,今天算了,五天後再來吧!”說完,就氣乎乎地走了。張良開始的時候覺得很委屈,可是後來他想,自己確實是比老人來的時間晚了很多,讓老人家久等自己,是很不應該的。所以他決定下一次一定早些來。

又過了五天,到了約定的日子,張良在大公雞第一遍叫的時候就急匆匆地跑到了橋上,結果還是比老人晚來了一步,老人又生氣地走了,臨走前說,再過五天再見麵。

第三次約的日子到了,張良生怕自己再去晚,害得老人在黑夜裏等他,索性連覺都沒睡,半夜就來到了橋上,這一回老人果真還沒有到,張良覺得放心了,於是就站在橋上向老人來的方向張望,望啊望,等啊等,過了好長時間,才看到老頭兒過來。

老頭兒看到張良這一次比自己來得早,很高興,也很感動,覺得這個年輕人真是一個能忍受挫折、真誠對人的好人啊!所以,他拿出了一本書送給張良說:“這是一本兵書,你把這本書學透了,就能當國君的老師了!十年以後天下大亂,到時候你安定天下,就靠這本書了。”說完,老人就走了。

張良捧著那本書,對著月光看了看,隻見書皮上寫著四個大字——《太公兵法》。他把書拿回家,天亮以後仔細地看,原來這本兵書裏講的全都是用兵和治國的方法,張良高興極了,就像撿了個大寶貝一樣,一個人咧著嘴在屋裏傻笑了大半天。

從那以後,張良每天都刻苦地學習《太公兵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反複地琢磨,有的時候為了一個弄不懂的難題,可以幾天幾夜不吃不睡,直到弄懂為止。十年以後,張良終於把這本《太公兵法》全部弄懂了,並且還有了許多自己的想法。

那時候,秦朝已經傳到了秦始皇的兒子秦二世手裏,他是個昏君,根本不管百姓死活,所以很多農民都因為被逼得沒辦法生活,於是就造了反,張良也加入了反抗秦朝的隊伍,後來,他投靠了當時的一個隊伍比較大的劉邦。

張良能文能武,又足智多謀,他給劉邦出了好多平定天下的好計策,還常常用《太公兵法》裏所提到的知識幫助劉邦分析作戰和管理國家的方法,而劉邦聽了他的解釋以後,也很快就能明白,所以劉邦非常信任他。

後來,劉邦終於做了皇帝,建立了漢朝,這裏麵有著張良不小的功勞呢。劉邦曾經說,張良是個大能人,不用走出屋子,就能指揮千裏以外的軍隊打勝仗!

原來,當年給張良兵書的那位老人是隱居的高人黃石公,張良認真學了他給自己的那本《太公兵法》,果真像他所說的那樣,在十年以後成為了皇帝的老師,幫助皇帝安定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