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張家主人發現小狗不見了,就讓仆人去找,正好被仆人看見那家人打狗的場麵。仆人走上去,說:“你知道這是誰家的狗嗎?你打狗也得看主人,這是我們張老爺的,你們等著被罰吧。”說完就把他們給拽回自己的家裏。
那家人一聽說是宰相家的狗都嚇得半死,心想:“這下完蛋了。”誰知張老爺聽說後,不僅沒有處罰他們,反而給了他們一些錢,說:“我家小狗吃了你家的飯,實在不好意思,我賠償你們的損失。”說完,他還吩咐手下準備了豐富的飯菜,招呼他們在自己家吃飯。
由於張家父子寬容大度,好客熱情,街坊鄰居說起他們的人品也是個個豎起大拇指。
有一天,在京城上班的父子倆收到一封來自老家的信件,打開信件一看,原來是老家人與鄰居鬧了很嚴重的矛盾,請求自己幫忙。父子倆把送信的人喊來,問道:“怎麼回事?你給我們從頭說一下!”送信的人便慢慢地說了起來。
原來,在桐城老家的隔壁住著另外一戶人家,這戶人家姓吳,家中也有人在朝中當大官。這兩戶人家的房子中間隔著一條寬三尺的巷子,平時供人和車輛行駛。三個月前,吳家想把房子建得更大些,於是就把這條巷子給占用了,並告訴張家:“這條巷子以後就歸我家所有了,你們都不能再使用了!”張家人聽到後,覺得非常生氣,平時兩家共用的巷子怎麼就成了吳家的呢?於是他們就和吳家人爭吵了起來。
兩家人都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讓著對方,都要到縣官那去評理。縣官一看是這兩家人來告狀,頭就大了。因為兩家都有人在朝中當大官,不論是得罪哪一家,縣官都不敢。於是他就裝病不理會此案。
張家人想:“我家老爺官當的這麼大,還怕他吳家人嗎?我們一定要讓老爺出麵,替我們爭口氣!”他們寫了封信,並連夜派人送到京城老爺的家裏……
張家父子倆聽完整件事情後,張老爺用手捋了捋胡須,笑了笑,提筆就開始寫信。不一會兒,信就寫好了。他們吩咐來送信的人一定要把信盡快送回老家。送信的人心想:“有了老爺的信,我們肯定會贏的。”於是高興地拿著信回家了。
等到家人拆開信一看,卻根本不像自己想的那樣。原來老爺不僅不讓自己家人和吳家人爭吵,還讓他們主動給吳家人讓出三尺寬的巷子。信裏說:“我們不要什麼事情都和別人爭吵,凡事讓著別人並不是怕他們,而是我們懂得謙虛禮讓。”
張家人看了老爺寫的信,主動把三尺寬的巷子給讓了出來。吳家人看見張家人把巷子給讓了出來,很是慚愧。於是他們將房子也往後蓋了三尺,這條本來隻有三尺的巷子一下就變成六尺寬,使得附近的人和車輛行走的時候更加方便了。
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張家和吳家兩家人懂得謙虛禮讓的品德,稱這條巷子為“六尺巷”。
中國是一個具有謙虛禮讓的民族,這種美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人平時看著很有禮貌,一旦事關個人的利益,哪怕是一點點小事,錙銖必較,以為這樣才能顯得自己很厲害。其實主動禮讓,並不是膽小的一種表現。“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正是寬大胸懷的表現。
鮑叔薦管仲
——做人要寬容大度不計前嫌
戰國的時候,齊國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稱霸的國家,這是因為齊國國君有兩個最有才華的助手——管仲和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從小就是好朋友。長大以後,他們兩個一起做買賣謀生。
由於管仲的家裏比較貧寒,所以做生意的大部分本錢都是鮑叔牙出的。但做生意賺了錢以後,鮑叔牙總是多分給管仲一部分,自己拿少的一份,管仲也不客氣,理直氣壯地就把錢收起來。
別人看不過去了,氣憤地說:“這個管仲真貪心,出的本錢少,還多分錢,真不像話!再說,他平時也不少花錢!”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裏困難,用錢的地方多,我們是好朋友,讓他多拿些是應該的。如果我平白無故地幫助他,他還不一定接受呢,這樣才是對的。”別人都搖搖頭,覺得鮑叔牙太老實,簡直有點傻。
有一次,鮑叔牙要管仲為他做一件事,結果管仲把事情給弄得一團糟,讓鮑叔牙十分難堪,大家都說管仲不用心,腦子笨,不靈活。但鮑叔牙還是為管仲辯解,並沒有責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