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豬梭菌性腸炎的病原為豬產氣莢膜梭菌曾稱為豬魏氏梭菌或產氣莢膜杆菌是造成仔豬、育肥豬、懷孕母豬以及種豬“猝死”的主要原因,以胃腸道彌漫性出血而引起的腸毒血症和壞死性腸炎為特征,發病急,病程短,無任何前期征兆,而突然死亡。
•病原
產氣莢膜梭菌為厭氧革蘭陽性粗大芽孢杆菌,芽孢卵圓形,兩端略微纖細,單個,成雙排列。
有莢膜,無鞭毛,不運動。
菌落圓形,呈淡灰黃色,半透明,表麵有光澤。
產氣莢膜梭菌,根據產毒素能力分為A、B、C、D和E5個血清型。
形成芽孢後,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強,一般消毒劑不易殺滅。
A型菌株則與哺乳及育肥豬腸道疾病有關,A型菌株能夠產生α外毒素,最新研究表明β2毒素(CPB2)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C型菌株是導致1周齡內仔豬腸毒血症和壞死性腸炎的主要病原,C型菌株能夠產生a和β毒素,尤其是β毒素,可引起仔豬的腸毒血症、腸壞死。
菌型 毒素 疾病
A α 氣性壞疽和食物中毒(人)、腸毒血症(綿羊、山羊、豬、兔)
B α、β、ε 羔羊痢疾、綿羊、山羊、犢牛和駒的出血性腸炎
C a、β 壞死性腸炎(羔羊、仔豬、犢牛、雞),綿羊猝狙(羊猝擊)
D α、ε 腸毒血症(綿羊、山羊和犢牛)
E a、ι 腸毒血症(犢牛、羔羊、兔)
羊快疫:腐敗梭菌;
羊猝:C型產氣莢膜梭菌;
羊腸毒血症:D型產氣莢膜梭菌;
羊黑疫:B型諾維梭菌;
羔羊痢疾:B型產氣莢膜梭菌
•豬A型產氣莢膜梭菌性腸炎
也叫豬魏氏梭菌病主要是由A型魏氏梭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種豬條件性傳染病。
流行病學:
本病80年代零星散發,A型致病毒株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協同作用。
A型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是一種豬場和豬腸道內的常在菌。
各種年齡豬均可發生。
A型魏氏梭菌的繁殖與豬腸道內環境變化以及豬舍潮濕有關。
本病多數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氣候變化異常時流行。
•仔豬紅痢
也叫仔豬梭菌性腸炎、豬傳染性壞死性腸炎。
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以仔豬出現腸毒血症為特征的一種豬消化道傳染病。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發生於1周齡內的豬,尤其是1~3日齡,7日齡以上小豬很少發生,其它年齡的豬也可發病,但較少見。
傳染源: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豬場一但發生本病,不易清除;病菌常存在於部分母豬腸道中,是母豬腸道菌群的一個較小的組成部分。
傳播途徑:
主要的來源可能是母豬排泄的糞便,經消化道感染。
仔豬體內很少數量的C型產氣莢膜梭菌能夠超越其他細菌而大量增殖,最終導致疾病的發生。
•臨床症狀
·最急性型:
常發生於出生後1~2天內的仔豬,拉血樣稀便,紅褐色,糞便有腥臭味,糞便中帶有少量組織碎片和氣泡,有時糞便的顏色為淺紅色或巧克力色,很快暈倒和死亡。
·急性型:
常發生於2~3天齡的豬,病豬拉含有灰色壞死組織的紅褐色液狀稀糞,消瘦,虛弱死亡。
·亞急性、慢性型:
常發生於5~7天齡的豬,或更大一點的小豬,不常見,表現為間歇性或持續性腹瀉,拉黃褐色軟、稀便,帶黏液,內含壞死組織碎片,極度消瘦,生長緩慢,脫水,衰竭而死亡。
•病理變化
·急性型:
腹腔內有較多呈櫻桃紅色液體。
空腸腸壁呈深紅色,病健交界明顯。
腸內容物為暗紅色液體。
腸粘膜及粘膜下層有廣泛性出血及數量不等的小氣泡。
·亞急性、慢性型:
腸出血病變不明顯,以壞死性炎症為主,切開腸壁則見腸粘膜附有灰黃色壞死性假膜。
•診斷和防治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可以做出初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