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
確診需進行細菌學檢查。
一般采取血液、內髒組織如肝、脾和腸管等病料進行細菌學檢查。
先將病料塗片、染色、鏡檢,再進行分離培養;對分離出的疑似大腸杆菌應進行生化反應和血清學鑒定,然後再根據需要,做動物致病性試驗,確定其致病性,隻有證明分離株具有致病性,才有診斷意義。
鑒別診斷:
豬的大腸杆菌病應與仔豬紅痢(產氣莢膜梭菌性腹瀉)、仔豬副傷寒、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感染等引起的仔豬腹瀉相區別。
ETEC引起的腹瀉液呈酸性,而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或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液呈堿性,有助於鑒別診斷。
牛的大腸杆菌病要與犢牛副傷寒相區別;羊的大腸杆菌病需與羔羊痢疾相區別;馬的大腸杆菌病要與幼駒副傷寒相區別;禽大腸杆菌病則要與雞白痢、雞傷寒、禽副傷寒等相區別。
【防控】
本病的治療可根據藥敏試驗使用抗菌藥物,如土黴素、阿米卡星、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氨苄西林、氨苯磺胺、呋喃妥因等,並輔以對症治療。
近年來,使用活菌製劑,如促菌生、調痢生等治療腹瀉,有良好功效。
犢牛患病時,可用下述配方以調整胃腸機能:葡萄糖67.53%,氯化鈉14.34%,甘氨酸10.3%,枸橡酸0.81%,枸橡酸鉀0.21%,磷酸二氫鉀 6.8%,取上述製劑64 g,加水2000 mL,即成等滲溶液,喂藥前停乳2d,每天喂2次,每次1000 mL。
控製本病重在預防。
妊娠動物應加強產前、產後的飼養和護理,初生動物應及時吮吸初乳,飼料配比適當,勿使饑餓或過飽,斷乳期間飼料不要突然改變。
對密閉關養的動物,要防止各種應激因素的不良影響。用針對本地流行的優勢血清型的大腸杆菌製備的滅活苗接種妊娠動物,可使初生動物獲得被動免疫。
在我國,消除雞新城疫、低致病性禽流感及免疫抑製性疾病等誘因,對降低禽大腸杆菌病的發病率有重要意義。
使用一些對病原性大腸杆菌有競爭抑製作用的非病原性大腸杆菌(如NY-10菌株、SY-30菌株等)以預防仔豬黃痢的菌群調整療法,已在國內某些地區推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我國用重組DNA技術研製成功的仔豬大腸杆菌病K88、K99雙價基因工程苗,以及K88、K99、987P三價基因工程苗,均取得了一定的預防效果。
【公共衛生】
本病的公共衛生意義主要是以0157:H7為代表的EHEC引起的食物中毒。
如1996年日本暴發流行的O157:H7事件,波及36個都府縣,發病達萬餘人,死亡20餘人,一時引起全球性恐慌。2011年德國暴發O104:H4大腸杆菌感染,短短兩個月就出現4000多個病例,50人死亡,並擴散至瑞士、波蘭、荷蘭、瑞典、丹麥、英國、加拿大及美國。該事件再一次將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大腸杆菌病上。我國自1987年以來,曾在江蘇、山東、北京等地分離到O157:H7,雖尚無感染暴發的報道,但EHEC在我國的潛在危險性不容忽視。
人的普通大腸杆菌病發病大多急驟,主要臨床症狀是腹瀉,常為水樣稀便,每天數次至10多次,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裏急後重、胃寒發熱、咳嗽、咽痛和周身乏力等表現。一般成人臨床症狀較輕,多數僅有腹瀉,數日可愈。少數病情嚴重者,可呈霍亂樣腹瀉而導致虛脫或表現為菌痢型腸炎。
由O157:H7引起者,呈急性發病,突發性腹痛,先排水樣稀糞,後轉為血性糞便,嘔吐,低熱或不發熱。小兒能導致溶血性尿毒綜合征,血小板減少,有紫瘢,造成腎髒損害,難以恢複。嬰幼兒和年老體弱者多發,並可引起死亡。也可表現為無臨床症狀的隱性感染,但有傳染性。
0104:H4感染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出血性腸炎(腹瀉、血便)、腹痛、溶血性尿毒綜合征(HUS)、腎功能衰竭、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紫瘢(TTP)。最終可因腎衰竭和多髒器受損而死亡。
人大腸杆菌病最有效的預防是搞好飲食衛生。發病早期控製飲食,減輕腸道負荷,一般可迅速痊愈。嬰幼兒多因腹瀉而失水嚴重,應予以水、電解質的補充和調節,一般不用抗生素治療,但對EIEC所致急性菌痢型腸炎,可選用敏感的抗生素和磺胺類藥。EHEC感染多發生於兒童和老人,隻要及時采用抗生素治療,輔以對症療法,一般不會危及生命,關鍵在於及時診斷,防止病情惡化,若發展為溶血性尿毒綜合征,損害腎髒,則難以治愈。迄今尚無人大腸杆菌病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