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知識點(16)(2 / 2)

4.纖維素腸炎

①炎性滲出物中含有大量纖維素

②纖維素與白細胞、壞死上皮細胞一起形成膜狀物,即假膜。

③假膜易於剝離→浮膜性腸炎

④假膜難以剝離→固膜性腸炎

(1)眼觀:

Ⅰ 浮膜性腸炎:

①腸粘膜表麵有纖維素性薄膜附著易於剝離。膜狀物可隨糞便排出。

②粘膜腫脹、充血、出血、糜爛。

Ⅱ 固膜性腸炎: 病灶部位粘膜壞死,表麵粗糙不平。

(2)鏡檢:

①腸粘膜壞死,有大量纖維素滲出物

②組織中血管充血,炎性細胞浸潤

豬瘟:局灶性固膜性腸炎,大腸中可見局灶性壞死潰瘍灶。

小鵝瘟:小腸內形成栓塞物。壞死粘膜與纖維性滲出物一起凝結成香腸狀物堵塞物,堵塞腸腔。

雞新城疫:棗核狀壞死、潰瘍、出血性。

第二節 肝炎

1.分類

1.1 按疾病進程可分為:

①急性肝炎

②慢性肝炎

1.2 按病原是否具有傳染性可分為:

①傳染性肝炎

②中毒性肝炎

2.傳染性肝炎

由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引起

可分為:

①病毒性肝炎

②細菌性肝炎

③黴菌性肝炎

④寄生蟲性肝炎

2.1 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①犬傳染性肝炎→犬傳染性肝炎病毒

②鴨病毒性肝炎→鴨肝炎病毒

③雞包涵體肝炎→雞腺病毒

犬的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

病理變化

(1)眼觀:

①肝髒腫大、質脆,邊緣鈍圓、被膜緊張、切麵邊緣外翻。

②肝呈黃色或土黃色(變性)

③肝表麵、切麵往往有壞死灶,有時有出血點或出血斑。

(2)鏡檢:

①肝小葉內有壞死灶及出血。

②肝細胞廣泛性水泡變性、脂肪變性。

③間質中淋巴細胞浸潤。

2.2 細菌性肝炎→細菌引起

①化膿性細菌:引起化膿性肝炎。肝髒中形成大小不等的膿腫。

②沙門氏菌:引起肝炎,肝髒中出現多數壞死灶。

③禽巴氏杆菌:引起肝實質壞死,肝表麵,切麵上密集的點狀壞死灶。

病理變化

(1)眼觀:肝髒腫大,表麵、切麵有壞死灶、出血點。

(2)鏡檢:肝細胞變性,壞死;中性粒細胞浸潤。

2.3 黴菌性肝炎

黃曲黴菌、煙曲黴菌等真菌引起。

病理變化:

①肝細胞變性、出血、壞死

②間質小膽管增生、淋巴細胞增生

2.4 寄生蟲性肝炎

雞的盲腸肝炎:由火雞組織滴蟲引起。肝腫大,表麵形成圓形凹陷的壞死硬幣狀。盲腸充血、出血、水腫,腸壁增厚,腸管增粗、硬實。

3.中毒性肝炎

①由各種毒性物質引起的肝炎,如:化學毒物、代謝毒物、黴菌毒素、植物毒素等。

②化學毒物:磷化鋅、氯仿、酒精、甲醛、有機氯、有機磷農藥、汞劑、銅、砷、棉酚。

第三節 肝硬化

1.概念:由於多種原因引起肝彌漫性變性壞死後,繼而結締組織廣泛增生以及肝細胞再生形成結節,使肝髒變硬、變形稱肝硬化。

2.病理變化

(1)眼觀:

①肝體積縮小,質地堅硬,肝被膜增厚;表麵不平有凹陷以及突出而呈小節狀或顆粒狀的肝細胞結節。

②切麵可見淡灰白色的結締組織條索

(2)鏡檢:

最明顯的病變是結締組織增生。結締組織增生,逐漸伸展,將肝小葉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圓形小島,即“假小葉”、假小葉小,無中央靜脈。

3.原因和類型

根據發生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類

3.1 門脈性肝硬化

①最常見的一種肝硬化

②首先彙管區和小葉間結締組織增生,形成以假小葉為主要特征的肝硬化。

3.2 壞死後肝硬化

在肝組織壞死基礎上形成的。壞死組織被增生的結締組織所取代。

3.3 淤血性肝硬化

肝髒長期淤血→肝細胞變性、壞死→結締組織增生→肝硬化

3.4 膽汁性肝硬化

膽道慢性阻塞→膽汁淤積→肝細胞變性、壞死→結締組織增生→肝硬化

3.5 寄生蟲性肝硬化

①肝片吸蟲、血吸蟲、蛔蟲等寄生在肝內引起。

②肝片吸蟲在膽管內生長,引起膽管周圍結締組織增生,管壁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