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細菌的生化試驗(實驗課上)
第七節 細菌的生物被膜(新的概念)
1.概念→對微生物有利
細菌生物被膜(BF)是指細菌粘附於接觸表麵,分泌多糖基質,纖維蛋白,脂質蛋白等將其自身繞其中而形成的大量細菌聚集膜樣物。多糖基質通常是指多糖蛋白複合物,也包括周邊沉澱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等。
注:生物被膜和生物膜區別
2.特征
①是細菌的一種最有保護性的生長模式,是細胞間相互協調作用的複雜的多細胞群體,具有結構和代謝複雜化。形成生物被膜的黏附細菌群也可以釋放出生長迅速的浮遊細菌,是潛在的“菌巢”。
②生長於 BF 中的細菌,無論其形態結構、生理生化特性及對菌藥物的敏感性都與浮遊量長的細胞顯著不同,致病特點也不同。
3.形成機製
3.1 條件膜的沉積
主要涉及體液中各種糖蛋白,粘多糖,金屬離子的吸附。
3.2 細菌的初始到達及吸附
3.3 細菌的生長繁殖
指細菌的吸附,生長繁殖及擴散。
3.4 生物被膜的形成
細菌程序性的表達並分泌 EPS 不斷形成微菌落成熟的生物被膜的過程。
3.5 細菌的分散及持續性感染
第三章 消毒與滅菌(對象→微生物,滅菌→滅細菌及其他病原)
1.概念
1.1 殺菌作用:指某些物質或因素具有在一定條件下殺死微生物的作用。
1.2 抑菌作用:指某些物質或因素具有抑製微生物生長與繁殖的作用。
1.3 抗菌作用:指某些藥物所具有的抑製或殺滅微生物作用(與濃度有關)。
1.4 滅菌作用:殺滅物體中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黴菌孢子的方法。
1.5 消毒:指殺滅物體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消毒隻要求達到消除傳染性目的,而對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並不嚴格要求全部殺死。
1.6 防腐:指阻止或抑製微生物生長繁殖方法(鹽巴,糖→高滲→防腐)
1.7 無菌:指沒有微生物狀態。采取防止或杜絕任何微生物進入物體或其它物體的方法,稱為無菌法,用於防止微生物進入動物組織或其他無菌操作技術稱為無菌技術或無菌操作。
2.常用的消毒方法(巴氏消毒→屬於高溫)
2.1 物理方法
弱殺傷類 如冷凍、幹燥、可見光等
強殺傷類 如熱力、紫外線、超聲波等
機械除菌 如衝洗、過濾等
2.2 化學方法
使蛋白質變性或凝固 如:醛類消毒劑
損傷細胞 如:表麵活性劑
幹擾細菌的酶係統和代謝 如:某些氧化劑、重金屬鹽等
改變核酸功能 如:染料,烷代劑
2.3 生物方法:抗生素、植物殺菌素、細菌素、噬菌體
第二節 物理滅菌消毒方法
1.熱力滅菌法
①機製:高溫可破壞菌體蛋白質,核酸,酶係統,導致菌體死亡
→高溫最常用於消毒和滅菌
②大多數細菌,酵母菌,黴菌等繁殖體和病毒在 50~60℃,10min 可殺死
講到各論時基本均以 56℃為準
③芽孢 121℃,5~20min 方能殺死
④同種微生物老齡菌比幼齡菌耐熱
煎,炒,煮
熱力滅菌法:
•火焰滅菌:
焚燒滅菌、灼燒滅菌→酒精噴燈
幹熱滅菌 熱空氣滅菌(烘烤滅菌)←烤箱
紅外線滅菌
•濕熱滅菌:
煮沸
巴氏
流通蒸汽消毒法
流通蒸汽滅菌法(間歇滅菌法)
高壓蒸汽法
1.1.1 火焰滅菌
1.1.1.1 焚燒法
①方法:直接點燃或在焚燒爐內焚燒
②適用範圍:動物屍體,病畜禽的熱料,廢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