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4)(1 / 3)

二、細菌生理

第一節 細菌化學組成與物理性質

1.細菌化學組成

水分(75%~90%):自由水、結合水。

幹物質(10%~25%):有機物(蛋白質、糖類、核酸、脂類)、無機物。

2.物理性狀

2.1 比麵積:代謝非常旺盛,生長繁殖快。

2.2 光學性質:半透明→渾濁,可用於粗略據算(比濁法)。

2.3 布朗運動:受撞擊後可發生不表現位移的顫動。

2.4 帶點現象:G+菌 PI 為 2~3,G -菌 PI 為 4~5,均帶負電荷(染色,血清學,消毒滅菌)。

2.5 滲透壓與半透性:高滲透壓,半透性膜。

2.6 多相膠體性質

第二節 細菌的營養

1.營養要求

1.1 水分:占細胞漿的 75%~90%,組成成分,良好溶劑

1.2 碳源:細菌組成成分,能量來源

1.3 氮源:蛋白質,酶,核酸及其他含氮物

1.4 無機鹽

1.5 生長因子:細菌生長所必需而其自身又不能合成的一類營養物質,包括纖維素,嘌呤和嘧啶。

2.營養類型

根據細菌對碳源利用情況差異,可分為(1)自養菌(2)異養菌

2.1 自養菌又可分為:

①化學自養菌 ②光能自養菌

2.2 異養菌:不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為原料,必須供給多種有機物,才能合成菌體原生質並獲得能量

又可分為:①腐生菌:從動植物屍體,腐敗食物等無生命的有機物質中攝取營養的異養菌

②寄生菌

大部分致病菌→寄生菌

微生物對具體營養物質的利用有一定的專性範圍→細菌鑒定

3.細菌的酶

3.1 酶是活性細菌產生的有機催化劑,主要為蛋白質

3.2 酶的作用

①許多病原菌能合成與該菌毒力有關的酶

②不同種細菌合成的酶類及其活性不同,代謝方式與生理特性不同

③細菌的營養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新陳代謝作用都是酶的催化下進行的

各種特征性的酶反應→細菌鑒定

3.細菌的呼吸

4.1 概念:借助於自身的酶類,從物質的氧化過程中獲得能量

4.2 可分為 ①需氧呼吸 ②厭氧呼吸(發酵等)

4.3 呼吸類型

根據空氣中分子狀態 O2的需求不同進行分類

需氧菌 必須有 O2

微需氧菌 氧氣的濃度低

兼性厭氧菌 有氧無氧都能生長,無氧的環境一般長得更好

專性厭氧菌 隻能在無氧條件下生長

厭氧菌 對厭氧環境要求十分嚴格

細菌的呼吸類型具有種的特異性→細菌鑒定

填:要三空就填標有紅色的

第三節 細菌代謝過程

1.細菌細胞代謝特點

①細菌代謝活躍,生長繁殖速度極快

②細菌利用各種化合物作為能源能力強

③類型多樣化,對營養的需求也多種多樣

④細菌可利用超長流水線式生產的方式生成大分子物質

⑤細菌能產生諸如肽聚糖、脂多糖、磷壁酸等特殊物質

2.形成細菌的代謝過程可按其功能分為 ①物質的攝取與排泄 ②生物合成③聚合作用 ④組裝

2.2 生物合成

吸收的各種前體代謝物通過各種代謝途徑合成所需物質,包括多種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及其大分子物質→細鑒定

2.3 聚合作用

2.3.1 複製

概念:細菌的 DNA 聚合作用稱為複製

某些抗生素以不同途徑幹擾 DNA 複製如喹諾銅類,乙胺嘧啶

2.3.2 轉錄

利福平類藥物阻斷轉錄起始,其靶分子是細菌 RNA 聚合酶

2.3.3 翻譯

①多種抗生素對細菌翻譯過程有抑製作用。

②氯黴素,林可黴素和紅黴素→抑製核糖體大亞基四環素,壯觀黴素和鏈黴素→抑製核糖體小亞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