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7)(1 / 2)

第四章 細菌的感染與致病機理

①病原菌:是指那些感染宿主導致機體發病的細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細菌)。

②非病原菌:不能造成宿主致病的細菌。

③條件致病菌:正常情況下不致病,在某些條件改變的特殊情況下可以致病。

④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體內持續存在或增殖→致病因子。

⑤發病: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後,對宿主造成明顯的損傷。

(感染後不一定導致發病,發病一定有感染過程。)

第一節 正常菌群與條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

概念:存在於人和動物的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的正常情況下對人和動物無害的細菌。

2.動物體內正常菌群的分布(P31)

在動物體內,不同部位的細菌種類和數量差異很大。

①消化道,口腔,胃,小腸,大腸→含有大量微生物。

②呼吸道,鼻腔,咽部,扁桃體。

正常動物的支氣管以下及肺泡是無菌的(但可能有病毒)。

上呼吸道是存在病菌的,而下呼吸道發現細菌往往是致病菌→咳嗽。

3.正常菌群的生理學意義 P32

①生物拮抗:正常菌群(特別占絕對優勢的厭氧菌)對來自人和動物體以外的致病菌有明顯生物拮抗作用,阻止其在動物體內定居,從而構成一種生物屏障。

②營養作用:幫助消化,合成維生素。

③免疫作用:正常菌群作為一種抗原刺激,使宿主產生免疫,從而限製了其本身的危害性。 無菌動物→免疫係統發育不完善

④抗衰老作用:消除自由基毒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⑤其他作用:腸道正常菌群可抗腫瘤。

4.條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

菌群失調

免疫功能低下

寄居部位改變

條件致病菌

如:人工授精→非致病性大腸杆菌→泄殖道→輸卵管→感染

5.菌群失調

定義: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微生物種類,數量和棲息處發生大幅度變化而超出正常範圍。

失調原因:①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放射性素,激素等治療,殺滅大量致敏菌,使某些條件致病菌或耐藥菌優勢增生。

②免疫功能低下

③因手術或器械性檢查等醫療措施使局部免疫力受損,有利於細菌侵入

→化療

第二節 細菌致病性和毒力

1.致病性

1.1 概念:一定種類的病原菌在一定條件下,能在宿主體內引起感染的能力。

講 XX 有致病性,高不高,需指明針對哪一宿主

致病性大腸杆菌↔多種人畜共患病

內容:

①細菌的致病性↔宿主

②不同的病原菌對宿主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表現為不同的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

→致病性是細菌 種的特征之一

1.2 細菌致病性的確定

如何確定→柯赫法則

①特殊的病原菌應在同一疾病中查見,在健康者中不存在。

②此病原菌能被分離培養而得到純種。

③此純培養物接種易感動物,能導致同樣病症。

④自實驗感染的動物體內能重新獲得該病原菌的純培養。

柯赫法則重要意義?

是確定某種細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據

寫畢業論文都要用到

是否有局限性?

①特殊的病原菌應在同一疾病中,在健康?者中不存在

②此病原菌能被分離培養?而得到純種

→豬胞內勞森菌體外難以培養,病毒也是。

③此純培養物接種易感動物?(人不能做實驗),能導致同樣病症。

④自實驗感染的動物體內能重新獲得該病原菌的純培養(與宿主有關)。

基因水平柯赫法則

①應在致病株中檢出某些基因或其產物而無毒力菌株中無。

②如有毒力菌株的某個基因被損壞,則菌株的毒力應減弱或消除,或者將此基因克隆到無毒力的菌株內,後者成為有毒力菌株(偽狂犬)。

③將細菌接種動物時,這個基因應在感染的過程中表達。

④在接種動物檢測到這個基因產物的抗體。

2.毒力

2.1 概念:病原菌致病力的強弱程度稱為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