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細菌毒力的增強與減弱
①毒力是病原菌特有的一種生物學性狀。
②自然下,不僅不同菌株毒力有所不同,同一菌株不同條件下也表現出不同毒力。
③在某種傳染病的發病初期,從患病動物體內分離出來的菌株毒力較強。
④流行末期分離到的細菌毒力大為減弱。
⑤毒力強的菌株在體外連續傳代改變培養條件後,毒力往 往變弱,而通過易感動物又能使毒力變弱的菌株恢複毒力。
製備弱毒苗過程複雜:需驗證“是否穩定遺傳+是否有限傳代”
1.細菌毒力減弱的方法
①長時間在體外連續培養傳代
②在高於最適生長溫度條件下培養
③在含有特殊化學物質的培養基中培養
④特殊氣體條件下培養
⑤通過非易感動物
⑥通過基因工程的方法→目前想敲哪個基因都行
2.細菌毒力增強的方法
①在自然條件下,回歸易感動物→最佳方法
易感動物既可是本動物,也可是實驗動物,特別是回歸易感動物實驗,已 廣泛用於增強細菌毒力,如:多殺性巴氏杆菌通過小鼠,豬丹毒絲菌等。
②基因工程方法
第六節 感染的發生與發展
1.感染的來源
1.1 外源性感染
病人
帶菌者
病畜和帶菌動物
1.2 內源性感染
條件致病菌
隱伏狀態存於體內的致病菌
病原侵入機體能否致病與細菌的毒力,數量侵入的部位及機體免疫力,環境因素有關。
2.傳播方式與途徑
①呼吸道感染:肺結核;百日咳;軍團病。
②消化道感染:菌痢;傷寒;霍亂;食物中毒。
③ 創傷感染 :破傷風;氣性壞疽;化膿性感染。
④ 接觸感染 :淋病;梅毒;鉤體病
⑤節肢動物叮咬感染:鼠疫;恙蟲病
⑥多途徑感染:有些致病菌的傳播可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膚創傷等多種途徑
如結核分枝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3.感染的類型
①隱性感染 ②顯性感染
3.1 隱性感染:當機體有較強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數量不多,毒力較弱時,感染後對人體損害較輕,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稱隱性感染。
3.2 顯性感染:當機體免疫力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較強,數量較多時,則病 原微生物可在機體內生長繁殖,產生毒性物質,經過一定時間相互作用(潛伏期),如果病原微生物暫時取得了優勢地位,而機體又不能維護其內部環境的的相對穩定性時,機體組織細胞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症狀,稱為顯性感染。
顯性感染按感染的部位分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的類型:①毒血症
②內毒素血症
③菌血症
④敗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液後,在其中大量繁殖並產生毒性產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狀。
4.帶菌狀態
①致病菌在顯性或隱性感染後並未立即消失,在體繼續存留一定時間,與機體免疫力處於相對平衡。
②帶菌者經常會間歇排出病菌,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第七節 細菌的耐藥性→實驗課講
第五章 細菌的遺傳變異
遺傳:子代與親代性狀的相似性
變異:子代與親代性狀的差異性
表型變異:基因結構未改變→不可遺傳
基因型變異:基因結構的改變→可遺傳
第一節 細菌的變異現象
細菌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使其形狀發生改變。
1.形態結構的變異
包括
①細菌外形的改變
②細菌的細胞壁,莢膜,鞭毛,芽孢等形成能力的改變。
2.菌落形態改變
S 型↔R 型
3.毒力變異
①細菌的毒力變異包括(1)毒力增強 (2)毒力減弱。
②Calmette 和 Cuerin 把有毒力的牛型結核杆菌在含膽汁、甘油和馬鈴薯的培養基上經 13 年傳 230 代,得到毒力減弱而抗原性穩定的菌株即卡介苗(BCG),用於結核病的預防。
4.耐藥性變異:原來對某種抗菌藥物敏感的細菌,可產生該藥物的耐藥性→R 質粒
5.抗原性變異:①細菌抗原成分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會發生變化,暫時失去添加某種抗原
②某種條件致使抗原結構發生突變,引起抗原改變,致使抗原性發生變異
→改變抗原一兩個氨基酸,如親水變疏水,即可改變抗原
6.營養型變異(代謝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