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侵襲性酶 分解成分
透明質酸酶(擴散因子) 結締組織的透明質酸
膠原酶 ECM 中的膠原蛋白
神經氨酸酶 腸上皮細胞的細胞間質
磷脂酶(α毒素) 細胞膜的磷脂
卵磷脂酶 細胞膜的卵磷脂
激酶 血纖維蛋白
凝固酶等 為細菌提供抗原偽裝
考過侵襲力五大因素大題
1.2 毒素
細菌毒素按其來源、性質和作用等的不同
分為(1)外毒素
(2)內毒素
1.2.1 外毒素:某些病原菌生長繁殖過程中所產生的對宿主細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
來源:多數細菌能產生外毒素
G+菌主要由要有 G-菌主要有
破傷風杆菌 大腸杆菌
炭疽杆菌 霍亂弧菌
肉毒梭菌 銅綠假單胞菌
產氣莢膜梭菌 氣單胞菌
溶血性鏈球菌 多殺性巴氏杆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特殊:①通常具有菌種特異性
②外毒素的毒性作用極強,1mg 純化毒素能殺死 2000 萬隻小鼠
③外毒素的毒性具有高度特異性
④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⑤多數外毒素不耐熱,一般在 60~80℃經 10~80min 可失去毒性
⑥與酶都是蛋白質,許多性質相似
兩個概念:類毒素與抗毒素
類毒素:外毒素在 0.4%甲醛溶液作用下,經過一段時間
可脫毒,但仍保留原有抗原性,稱為類毒素
抗毒素:類毒素(外毒素)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的抗體,
使機體具有免疫保護作用,這種抗體稱為抗毒素
研究生入學考試考過:①動物免疫基本功能、特點
②為什麼一個養殖場的免疫程序不能照搬
③小型養殖場母豬流產,列舉兩種可能傳染病
成:①A 單位:活性亞單位,毒素的活性中心,決定毒素毒性效應
②B 單位:結合單位,可單獨與細菌細胞膜受體結合,阻斷完
整毒素的結合。還可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從而阻
斷完整毒素與細胞結合,可作為良好的亞單位疫苗
A,B 單位單獨無毒性
1.2.2 內毒素
來源:①特指 G-菌外膜中的脂多糖(LPS)成分,細菌在
死亡後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體後才釋放
②螺旋體、衣原體、立克次體亦含有 1%
③G+菌細胞壁中的脂磷酸壁(LTA)具有
LPS 的絕大多數活性,但無至熱功能
加熱 100℃經 1h 仍不被破壞,加熱至 160℃經 2~4h 失活
內毒素耐熱
用強酸或強氧化劑煮沸 30min 才失活
不能被甲醛脫毒成類毒素
內毒素的抗原性較弱,將內毒素注入機體可產生針對其中
多糖的相應抗體,但此抗體並無中和內毒素毒性的作用
組成:LPS 由 O 特異多糖側鏈、非特異核心多糖和類脂 A 三部分組成
檢測:目前通常用鱟檢驗
細菌外毒素和內毒素的基本特性比較
特性 外毒素 內毒素
化學性質 蛋白質 脂多糖
產生的細菌 由某些 G+或 G-分泌 由 G-菌體裂解產生
耐熱性 通常不耐熱 極為耐熱
毒性作用 特異性,對特定的細胞或組織發揮作用 全身性,致發熱,腹瀉,嘔吐
毒性程度 高,往往致死 弱,很少致死
致熱性 對宿主不致熱 致熱性,常致宿主發熱
免疫原性 強,刺激機體產生中和抗體(抗毒素) 較弱,免疫應答不足以中和毒性
能否產生類毒素 能,用甲醛處理 不能
3 Ⅲ型分泌係統
①革蘭陰性菌有 5 種類型蛋白分泌係統,即Ⅰ-Ⅴ型
其中,Ⅲ型分泌係統與細菌致病性密切相關
②動物致病菌常利用Ⅲ型分泌係統黏附在宿主細胞表麵,然後跨越
胞膜將特異性蛋白注入宿主細胞內,而存在於空泡中的細菌也利
用此係統穿越空泡膜注入蛋白質,從而來調節宿主細胞的功能
③以確定,具有Ⅲ型分泌係統的細菌有:
沙門氏菌,耶爾森菌,大腸杆菌,銅綠假單胞菌
④Ⅲ型分泌係統通常由 30~40kb 大小的基因編碼,以毒力島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