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螺旋體分類上可作為一項重要指標)
4.形態與結構
①螺旋體細胞呈螺旋狀或波浪狀圓柱形,具有多個完整的螺旋。
②其大小(尤為長度)極為懸殊,長可達 5~250um,寬可達 0.1~3um。
③某些螺旋體可細到足以通過一般的細菌濾器或濾膜。
④螺旋體具有不定形的核,無芽孢,核酸兼有 RNA 與 DNA,以二等分橫分裂法繁殖。
⑤螺旋體的細胞中心為原生質柱,外有 2~100 根以上軸絲,又稱軸鞭毛或內鞭毛,現亦簡稱為鞭毛。
螺旋體通過軸絲而運動,主要有 3 種方式:
(1)沿長軸旋轉,快速前進
(2)細胞屈曲伸縮前進
(3)螺旋體或蛇狀前進
5.分類
在《伯吉氏係統細菌學手冊》(1984,第一卷)中,將螺旋菌列入螺旋體目,分兩科
螺旋體科:螺旋體屬、脊螺旋體屬、密螺旋體屬、疏螺旋體屬、短螺旋體屬。
鉤端螺旋體科:鉤端螺旋體屬、纖細螺旋體屬。
6.獸醫常見的致病性螺旋體
①密螺旋體屬:兔梅毒螺旋體等
②疏螺旋體屬:伯氏疏螺旋體、鵝疏螺旋體
人畜共患病病原導致萊姆病 (關節炎等疾病)
③短螺旋體屬:豬痢短螺旋體
④鉤端螺旋體屬:致病性鉤端螺旋體 人畜共患病
豬痢短螺旋體(短螺旋體屬代表種,引起黑痢)
①豬痢短螺旋體是豬痢疾 的病原
②早在 1921 年在美國發現本病,但直到 1972 年才證實其病原為豬痢密螺旋體,1991 將其轉入蛇形螺旋體屬(現為短螺旋體屬),成為該屬中對豬具有腸致病性的重要成員,對其他畜禽無致病性。
豬痢疾(病)→由豬痢疾短螺旋體引起
①又稱血痢、黑痢、出血性痢疾、黏膜出血性痢疾等。豬痢疾最常發生於 8~14 周齡幼豬
仔豬黃痢(致病性大腸杆菌)
仔豬白痢(致病性大腸杆菌)
仔豬紅痢(產氣莢膜梭菌)
②主要症狀是嚴重的黏膜出血下痢和迅速減重。
③特征病變為大腸黏膜發生黏液滲出性(卡他性)、出血性和壞死性炎症。
④經口傳染,病的傳播迅速,發病率較高(約 75%)而致死率較低(5%~20%)。
1.形態結構及染色特性
①菌體多為 2~4 個彎曲,兩端尖銳,形似雙燕翅狀
②革蘭陰性,維多利亞藍、姬姆薩和鍍銀法均能使其較好著色
③可通過 0.45um 孔徑的濾膜
2.生長要求及培養特性
①嚴格厭氧
②對培養基的要求相當苛刻。通常使用含 10%(嚴格,正常 2%)胎牛血清或血液的TSB(胰蛋白腖大豆肉湯)或 BHIB 液體(腦心浸液肉湯)或固體培養基。
③生長表現
(1)在液體培養基中 38℃培養的群體倍增時間為 3~5min。
(2)在 TSB 血液瓊脂上,38℃ 48~96min 可形成扁平、半透明、針尖狀、 強溶血性菌落,有時亦可向周圍擴散呈雲霧狀表麵生長而無可見菌落。
3.微生物學檢查
(1)直接鏡檢,可分為以下 3 種方法:
①塗片染色鏡檢:
病料直接製成薄塗片,染色鏡檢
(最簡單) →染色方法多用姬姆薩法或維多利亞藍染色法
→也用印度墨汁作負染或鍍銀染色法染色鏡檢
②壓滴標本片活體檢查:
可將待檢樣品與適量生理鹽水混合後製成壓
(麻煩) 滴標本片,置於相差或暗視野顯微鏡下鏡檢
③染色組織切片檢查:
將采集的病變腸組織先用 10%甲醛緩衝液固定後製成切片,再用上述維多利亞藍染色法染色。
(2)分離培養
①采集的病料經上述鏡檢證實有可疑螺旋體存在後,再作分離培養
②為抑製其他雜菌生長,可在 TSB 血瓊脂製成本菌的選擇性培養基,以提高本菌從腸道樣品中的分離率
③區別
無害蛇形螺旋體菌落外觀十分相似於豬痢蛇形
螺旋體,但呈微弱β溶血,而本菌呈強β溶血
4.防治
①對豬痢目前尚無可靠或實用的免疫製劑以供預防之用
②現普遍采用抗生素和化學藥物控製此病
③培育 SPF 豬,淨化豬群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