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與細胞相互作用的類型
宿主細胞感染病毒發生的變化有殺細胞和非殺細胞兩種。
①殺細胞:細胞病變、細胞裂解、細胞死亡。
②生產性:細胞存活、允許病毒繁殖、釋放。
③非生產性:細胞存活、阻斷病毒複製。
④轉化:病毒基因與細胞基因整合可致腫瘤、細胞形態變化。
2.病毒引致的殺細胞變化
(1)細胞病變(CPE):
①在體外實驗中通過細胞培養和接種殺細胞性病毒,經過一定時間後,可用顯微鏡觀察到細胞變圓壞死,從瓶壁脫落等現象(殺細胞性病毒感染所致的細胞損傷)。
②CPE 可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是病毒學檢測及研究常規手段之一。
③病毒產生 CPE 的能力與其對動物的致病力正相關
(2)研究 CPE 的作用:
①判定病毒的毒力(TCID50)
②檢測、鑒定病毒
(3)CPE 的類型
CPE 的表現:細胞圓縮、腫大、形成合胞體或空泡等。
CPE 包括:
①涉及細胞膜的 CPE(細胞膜融合)。
②涉及細胞骨架的 CPE。
③病毒引致的細胞凋亡與壞死。
(4)幾個概念:
①合胞體:
有些病毒能使感染的細胞膜發生改變,而導致感染細胞與鄰近未感染細胞發生融合細胞融合的結果是形成多核巨細胞合胞體。
②細胞凋亡:
即程序性死亡,是細胞阻止病毒感染所采取的一種自殺行為。屬單個細胞死亡,而不是大量細胞死亡。
3.空斑的形成:
(1)操作方法
(2)概念:
①空斑。
是細胞病變的一種特殊形式,也叫噬斑或蝕斑。
②病毒克隆:
一個空斑可能由一個以上病毒顆粒感染所致,因此將獲得的單個空斑製成懸液,梯度稀釋後再作空斑,最終可得隻含一個病毒顆粒及其子代的空斑,這就是病毒克隆。
③空斑形成單位(PFU):
指病毒的定量單位,可滴定血清效價、測定幹擾素活性。
(3)用途:
①純化病毒
②對病毒進行計量和動態研究
(病毒目前隻用蝕斑實驗進行純化)
4.病毒包涵體
①病毒在增殖的過程中,常使寄主細胞內形成一種蛋白質性質的病變結構,可通過固定染色而後在光學顯微鏡下檢測。
②包涵體是某些病毒感染細胞產生的特征性的形態變化。因病毒的種類而異,可用於診斷
包涵體:有無+形態 加以區別
(1)包涵體位置(核內、胞漿)
(2)包涵體數量(單個、多個)
(3)包涵體大小(較大、較小)
(4)包涵體形態(圓形、無規律形態)
(5)包涵體染色性:
嗜酸(伊紅染成粉紅色)
嗜堿(蘇木精染成藍色)
5.病毒引致的非殺細胞變化
①非殺細胞病毒的感染通常引致持續感染,對細胞的新陳代謝並無大礙,但同時還產生並釋放子代病毒顆粒。
②持續感染的細胞大多能繼續生長並分裂。這種情況見於某些 RNA 病毒的感染,如瘟病毒、砂粒病毒、逆轉錄病毒,特別是某些副黏病毒。
③除少數例外,大多持續感染的細胞發生慢性漸進性變化,最終死亡。
④由於機體迅速的新陳代謝,持續感染往往並不影響器官的功能,但像神經元這樣的細胞例外,不能迅速替補修複,一旦因持續感染受損,就將影響正常功能。
6.細胞抗病毒的 RNA 幹擾
①RNA 幹擾是進化過程中高度保守的、由雙鏈 RNA 誘發的、同源mRNA 高效特異性降解現象。其為是基因轉錄後沉默的一種方式。
②近幾年來 RNAi 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被《science》雜誌評為2001 年的十大科學進展之一,並名列 2002 年十大科學進展之首。
③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發現 RNA幹擾機製榮獲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