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33)(2 / 2)

7.幹擾素:

①病毒感染的細胞能抵抗相同或不同病毒的再次感染,稱之為病毒的幹擾。

②幹擾的機製:

(1)由缺陷型突變株所致,通常幹擾同源病毒。

(2)由幹擾素介導

③什麼是幹擾素:

一組具有多功能的活性蛋白質(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種由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它們在細胞上具有廣譜的抗病毒、影響細胞生長和分化、調節免疫功能等多種生物活性。

④幹擾素分為三個類型

Ⅰ型:有 IFN-α和 IFN-β

IFN-α有二十餘個亞型

IFN-β僅有一個亞型

→Ⅰ型幹擾素具有抑製病毒複製、抗寄生蟲、抑製多種細胞增殖、刺激免疫細胞 殺傷活性、參與免疫調節、抗腫瘤作用。

Ⅱ型:隻有 IFN-γ,隻有一個亞型

除抗病毒、抗增殖活性外,主要生物活性為免疫調節。

Ⅲ型:即 IFN-λ1(IL-29)、IFN-λ2

(IL-28a)和 IFN-λ(IL28b)

⑤幹擾素性質:

(1)幹擾病毒複製

(2)抗病毒活性

(3)幹擾素的抗病毒作用並無病毒特異性。

(4)幹擾素特別是β及γ幹擾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宿主特異性。

第五節 病毒的致病機製

目的要求:

①了解病毒感染對宿主組織和器官的損傷。

②掌握病毒持續性感染的類型。

③掌握病毒感染對免疫係統的損傷。

前言:

①分子生物學水平分析,病毒致病特征與其他微生物差異很大;但從整個機體或群體上研究,發現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和發病機理與細菌感染有很多相似之處。

②病毒侵入機體是否引起發病,取決於病毒的毒力和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因素),而且二者相互作用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

③病毒感染:

指病毒侵入體內並在靶器官細胞中增殖,與機體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

④病毒性疾病:

指感染後常因病毒種類、宿主狀態不同而發生輕重不一的具有臨床表現的疾病。

⑤有時雖發生病毒感染,但並不形成損傷或疾病。

免疫抑製、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造成組織器官病理損傷

調控基因與調控蛋白的區別:基因不一定都表達成蛋白,有外顯子內含子之分。

補:細菌感染往往造成機體損傷,病毒感染不一定造成損傷,如“寄生”,與機體生存和諧。

一、病毒侵入、擴散與排放

1.病毒侵入機體的途徑

消化道

呼吸道

泌尿生殖道(交配)

眼球結膜

節肢動物的叮咬

皮膚

注射

(以上為水平傳播:在不同動物個體間的傳播)

胎盤或產道內感染(產道→老師認為偏向水平傳播)

豬很多都是垂直傳播,與胎盤結構有關

垂直傳播:

存在母體的病毒、經胎盤或產道進入子代形成感染,常導致先天性病毒感染綜合征、先天性畸形、流產、死胎或早產。

2.病毒的擴散和感染靶器官

①在上皮細胞表麵局部擴散,如:乳頭瘤病毒和某些痘病毒。

②侵入皮下並擴散入淋巴組織,

如:HIV、犬瘟熱病毒、動脈炎病毒(PRRSV)。

③通過血流擴散,如:細小病毒、腸病毒、披膜病毒、黃病毒。

④通過神經擴散,如狂犬病病毒、一些甲型皰疹病毒。

補:當病毒進入人體後,首先進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隨後可侵入全身器官或中樞神經係統;亦可由病毒直接侵犯中樞神經係統。

3.病毒的排放

包括:呼吸道(主要排放)、口腔、消化道(主要排放)、泌尿生殖道、乳腺(有時乳液中也含病毒)、潰破的體表水皰、人為因素(屠宰、隨意剖檢)....

(大的豬場都有專門解剖室,實在沒有,在下風口剖檢,剖檢產所要及時消毒處理,杜絕原地剖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