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毒感染的類型
1.按有無臨床症狀,可分為:
(1)隱性感染
(2)顯性感染
1.1 隱性感染:
①病毒進入機體不引起臨床症狀的感染,對組織和細胞損傷不明顯。
②相關因素:病毒的性質、病毒的毒力弱、機體防禦能力強。
③隱性感染雖不出現臨床症狀,但病毒仍可在體內增殖並向外界播撒病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有些病對成年動物不發病,但對仔豬感染與其有很大的關係。
1.2 顯性感染:
某些病毒(如新城疫病毒、犬細小病毒等)進入機體,可在宿主細胞內大量增殖,造成組織和細胞損傷,機體出現明顯臨床症狀。
2.按病毒在機體內滯留的時間,可分為:
(1)急性感染
(2)持續性感染
2.1 急性感染:
①病毒侵入機體後,經數日以至數周潛伏期,增殖到一定水平,造成靶細胞損傷甚至死亡,從而導致組織器官損傷和功能障礙,出現臨床症狀(突然發病)如引起腹瀉、呼吸道症狀的病毒感染。
②宿主動員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因素清除病毒。
③特點是潛伏期短、發病急、病程數日至數周;病後常獲得特異性免疫(因此,特異性抗體可作為受過感染的證據)。
(目前全球對新城疫“普免”)
2.2 持續性感染:
①大多數病毒感染有不同程度慢性症狀。感染後在體內持續存在數月、年甚至數十年,引起某些組織器官產生遲發性病理變化。
②急性症狀轉化為亞臨床感染後,引起的慢性疾病。
現在臨床上典型症狀越來越少,與母源抗體,疫苗免疫有關→從非典型屍體中分離致病性病原,進而鑒定
持續性感染有病毒和機體兩方麵因素:
①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無力完全清除病毒。
②病毒在免疫因子不能到達的部位生長。
③有些病毒可產生缺損型幹擾顆粒(DIP)。
④某些病毒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細胞基因組中。
⑤某些病毒無免疫原性(朊病毒),不產生免疫應答。
⑥某些病毒對免疫細胞親嗜,使免疫功能發生障礙或消失。
持續性感染又分為:(1)持續性感染
(2)潛伏感染
(3)長程感染
(4)慢性感染
(5)遲發性臨床症狀的急性感染
2.2.1 持續性感染:
①指自病毒感染機體後,病毒一直存活於機體中並維持一定的數量直至宿主死亡,患者可終生無症狀,或僅於死亡前出現症狀(可能很遲才發生免疫病理病或腫瘤病)。
②如:
引致人漢坦病毒肺綜合征的 Sin Nombre病毒,在帶毒鹿鼠的尿液,唾液和糞便中終生排放,即使產生中和抗體也不受影響。
③特點:不論是否發病,感染性病毒始終存在
2.2.2 潛伏感染 :
①概念:
一種病毒持續性感染狀態,原發感染後,病毒基因存在於一定組織或細胞,並不能產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現臨床症狀(此期查不到完整病毒)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基因活化並複製完整病毒,發生一次或多次複發感染甚至誘發惡性腫瘤。
②特點:
隱性感染,除非激活,一般不能發現感染性病毒。
2.2.3 長程感染或慢發感染
特點:
病毒在一相當長的臨床前漸漸增多,最終導致緩慢、漸進性死亡。
例如:
引致綿羊癢病的朊病毒,感染神經組織若幹年後才能檢出,直至動物死亡時,在腦部才達到較高滴度。
2.2.4 慢性感染:
①一種病毒能在宿主或細胞培養上繼續複製而不殺死宿主或整個細胞的培養
②急性或隱性感染後,病毒持續存在於機體血液或組織中,經常或間斷地排出體外;發病進展緩慢。
③如:
HBV(乙肝病毒)感染,臨床症狀似波浪式,表現反複發作,時好時壞,遷延不愈。
2.2.5 遲發性臨床症狀的急性感染
特點:
此類病毒的持續性複製與疾病的進程無關。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