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36)(1 / 1)

第四節 病毒的血清學檢測

許多血清學技術可用於病毒及其相應抗體的檢測

如:

①中和試驗(最常用,新分離病毒,判斷血清型)

②免疫染色技術

③免疫沉澱技術

④免疫轉印技術

⑤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

病毒中和試驗:

①針對病毒的一些蛋白質抗原或抗原表位的抗體與病毒結合後可以中和病毒的感染性。

②中和試驗具有很強的特異性,是檢測病毒和新分離病毒毒株的鑒定最經典的方法,也可用於檢測病毒感染動物血清中的抗體。

血凝抑製試驗(特異性):

①具有血凝活性病毒的抗體可阻斷病毒與紅細胞的結合。

②利用血凝抑製試驗可檢測和鑒定具有血凝特性的病毒。

③將特異性抗體與病毒作用,然後觀察血凝抑製現象。

④該法敏感、簡單、費用低、操作簡便也用於檢測動物血清中血凝抑製抗體。

病毒蛋白的檢測:

①病毒抗體可用於檢測感染細胞或組織中的病毒蛋白。

②采用免疫染色技術如免疫熒光抗體技術、免疫酶染色技術,有直接免疫染色和間接免疫染色兩種方法。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臨床實驗應用最廣泛)

①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用於樣本中病毒檢測和動物血清中病毒特異性抗體的檢測。

②檢測病毒抗原可采用夾心法和雙夾心法。

③檢測抗體可采用間接法。

病毒核酸的檢測

病毒核酸檢測是指利用一些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病毒核酸而確證樣本中病毒的存在

①基因組電泳分析

②核酸雜交

③聚合酶鏈式反應(PCR)

④酶切圖譜分析

⑤DNA 芯片技術等

病毒的鑒定依據:

病毒的初步鑒定依據:

(1)動物感染範圍及潛伏期

(2)對雞胚的敏感性、細胞形態變化類型

(3)病毒幹擾現象、血凝性質、紅細胞吸附。

(4)理化性質:

①病毒核酸類型測定

②病毒大小形態

③病毒對乙醚敏感試驗

④病毒耐酸試驗

病毒的最後鑒定依據:

主要是血清學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

血清學方法:

①中和試驗

②補體結合試驗

③血凝抑製試驗等

補充

·元體、始體和包涵體的比較

元體

形態:個體形態

大小:小而致密

細胞壁:有

發育階段:無繁殖能力的成熟衣原體

感染:高度傳染性

染色:姬姆薩 紫 馬基維洛 紅

始體

形態:個體形態

大小:大而疏鬆

細胞壁:無

發育階段:二等分裂繁殖

感染:無感染性

染色:姬姆薩 藍 馬基維洛 藍

包涵體

形態:集團形態

發育階段:子代元體和裂殖的始體

染色:姬姆薩 深紫 G⁻

大腸杆菌

(1)形態及染色特性

①G- 菌無芽孢的直杆菌,大小 0.4—0.7×2—3um,兩端鈍圓,散在或成對堿性染料對本菌有良好著色性,菌體兩端偶爾略深染

②鞭毛。大多數菌株以周生鞭毛運動

③菌毛。一般均有 1 型菌毛,少數菌株兼具性菌毛,多數對人和動物致病菌株還常有與毒力相關的特殊菌毛。

④莢膜。除少數菌株外,通常無可見莢膜,但常有微莢膜

(2)培養特征

①呼吸類型:本菌為兼性厭氧菌

②營養條件: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

③生長溫度:最適生長溫度為 37℃

④ 酸堿度 :最適生長 PH 為 7.2—7.4

⑤生長現象

大腸杆菌的生長現象

在肉湯中:S 型菌株呈均勻混濁,管底有粘性沉澱,液麵管壁有菌環。

在營養瓊脂上:形成圓形凸起,光滑,濕潤,半透明,灰白色菌落,直徑約 2—3mm。

麥康凱瓊脂:形成紅色菌落

伊紅美藍瓊脂(重要):產生黑色帶金屬閃光的菌落。(對比:沙門氏菌無色)

綿羊血平板:一些致病性菌株呈β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