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35)(1 / 2)

2.3 病毒感染對免疫係統影響:

(1)引起免疫抑製。

禽白血病病毒、馬立克氏病病毒、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傳染性貧血病毒。

細菌病原會引起免疫抑製→黴形體也會(少)

很多病毒都會引起免疫抑製(多)

(2)對免疫活性細胞的殺傷。

如 HIV 對Th 細胞具有較強的親和性和殺傷性。

(3)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是細胞內隱蔽抗原暴露或病毒感染細胞出現新抗原,這些細胞可成為靶細胞而受到免疫細胞和免疫因子的作用,而後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分子模擬引起的自身免疫損傷

→分子模擬指宿主細胞成分與病毒蛋白質之間存在分子結構的線性或構象同源性

→如柯薩奇病毒是一種腸病毒——引起心肌炎

第十八章 病毒的檢測(重要)

檢測病毒的方法

①病毒的分離培養技術

②電鏡直接檢測病毒

③免疫學方法檢測病毒

④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病毒

⑤其他(流式細胞術、基因芯片技術、蛋白質芯片)

分離與鑒定不一樣

第一節 病毒的分離和鑒定(到底什麼病毒,是否具有致病性)

①病毒分離培養是診斷病毒性疾病金標準,特異性強,能發現新病毒,反應傳染性,可在實驗動物中驗證。

②不足:

(1)耗時長,一般隻能做回顧性診斷

(2)成本和技術要求高,敏感性不高

(3)有些病毒無法或極難培養

(4)不同的病毒需要不同的分離方法

1.分離病毒的病原學意義

①從機體組織、腦脊液、血液、眼部、水泡液分離到任何病毒均可認為具有高度病原學意義;尿液中檢出病毒也有病原學診斷意義。

②從呼吸道、陰道、腸道標本分離病毒的病原學意義需考慮這些病毒是否有無症狀攜帶者和長期排毒者。

③如果同時從同一發病動物的多個部位分離到同一種病毒,其病原學意義較大;如果僅從某種標本分離到病毒,病原學意義則較小。

④分離培養呈陰性結果時,應考慮的因素:

(1)細胞的敏感性

(2)是否有細菌或真菌的汙染

(3)是否接種量或病毒含量過低等

⑤結合恢複期與急性期血滴滴度之比判斷所分離到的病毒與某一特定疾病的關係。

(分離到微生物並不能說明為本次疫病病原,要做動物實驗)

2.病毒的分離與鑒定的基本過程:

①病毒材料的采集與準備

②病毒的分離與培養

③病毒的理化特性測定

④病毒的血清學鑒定

⑤病毒的分子學鑒定等

2.1 病毒材料的采集與準備

病料采集:

①病料采集適當與否,直接影響病毒的檢測結果。

②一般可采集發病或死亡動物的組織病料、分泌物或糞便等,主要因動物及病毒種類而異。

病料的處理:

①采集的器官或組織樣本

②分泌物或滲出液、糞便

③咽喉拭子

(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過濾不能除去)

2.2 病毒的分離與培養:

①實驗動物

②雞胚

③細胞培養→最常用於病毒分離培養的方法

(朊病毒,瘋牛病目前無法培養)

2.2.1 動物接種:

①最原始方法

②分離和鑒定病毒

③增殖病毒以製備抗原和疫苗

④病毒實驗研究

常用動物:本動物(馬、牛、羊、豬、雞、鴨、鵝) 小白鼠、豚鼠、家兔、鴿子

接種途徑:

鼻腔內、皮內、皮下、腹腔、靜脈、肌肉、腦內

(接種最多:肌肉、皮下、黏膜)

動物接種優點和缺點

優點:操作簡便

缺點:

①動物體內存在特異性抗體

②動物體內帶有病毒(可通過使用無菌動物解決)

2.2.2 雞胚培養:

一般用 9~12 日齡雞胚

①絨毛尿囊膜

②尿囊腔

③羊膜腔

④卵黃囊

⑤腦內

⑥靜脈

很多哺乳類病毒不在雞胚上生長(不適應)→牢記!!實驗需掌握

雞胚培養病毒的優點和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