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後,瘦子的一套家具全做好了,而胖子連一張椅子都沒有做好。
魯班收了瘦子為徒,胖子垂頭喪氣地離開了。
同樣一件事情,瘦子能完成,胖子隻能敗興而歸。並不是胖子的手藝比瘦子差,而是胖子不懂得有計劃、有條理地把目標具體化和細化,腦子裏沒想著如何一步步將事情做成,胖子輸就輸在這裏。可見一個人如果能夠在做事的條理性這方麵加強自己,就能夠在做事的時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難的事情也不在話下。
一位商界名人在員工培訓課上引用教育專家的一項研究成果來闡述做事有條不紊的好處和作用。如果一個學生每天堅持學習兩個小時,另外一個學生則完全憑自己心血來潮來決定是否學習,以及學習時間的長度,如果他來了興致就一氣兒學上七八個小時,以後連續幾天可能根本不看一眼。最後的結果是前者明顯比後者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相對平穩和有序的狀態下,做事更容易顯現積極的效果。
做事是否有條理是判斷一個人做事嚴謹程度的標尺。能力再強的人,如果沒有做事秩序,開始就埋頭於行動中,勢必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做事沒有條理的人,總是認為,隻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事情就會做好。其實,他們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精力,而是使事情更有條理、更有效率的方法,也因此做了許多無用功。
一位白手起家的富翁在談到自己的創業經曆時說:在和其他創業者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經常遇見這樣兩種人。有一種人表麵上看,他們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也養成了性急的脾氣。如果你跟他多攀談幾分鍾,他便會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他的時間很緊張。雖然他經過艱苦的努力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業務也逐漸做大,但是他的開銷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做事時,毫無條理,沒有秩序。他的事務是一團糟,很多事情都在反複處理也沒有一個結果。他的辦公桌上總是放著很多雜亂的文件,有時候他自己都會為此心煩。
而另一種人,與上述那種人恰恰相反。他們從表麵上看悠閑、鎮靜,總是很平靜、祥和,他們總是彬彬有禮地和別人交談,能抓住談話的重點,很快解決彼此的問題。在他的公司裏,員工們都在有條不紊地幹著自己的工作,毫無手忙腳亂的狀態。他那富有條理、講求秩序的作風,也影響著他的團隊。
著名曆史人物曾國藩在《曾國藩家書》中也曾不止一次提到“做事有條理”,包括勸導兄弟之言,表揚下屬之詞,托人求賢之囑。他說,“餘告筱輔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弟須囑輔卿二語,無官氣,有條理,守此行之,雖至封疆不可改也”。
一件事要做到有條理,事先就要做到“胸有成竹”。一堆事要做到有條理,必須能把握住各項事情的“輕重緩急”,這樣才能按部就班地做好事情,提升效率。
一天,兩個畢業生同時應聘英特爾公司的部門經理助理。兩個人實力相當,麵試官難以取舍。這時候,公司總裁秘書問了這兩個人同一個問題:“假如你已進入公司擔任經理助理,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會做什麼?”
第一個人答道:“我會等待經理前來給我分配任務,絕不會做自己的私事。”
眾考官搖了搖頭。
第二個人答道:“我上班第一件事是收電子郵件和信件,了解今天有哪些工作要完成,再根據輕重緩急把工作一件件列出來,按照時間順序排一個表……”
結果很快就出來了。第二個人被錄用,第一個人被淘汰。這個問題主要考察應聘者做事是否有條理,做事的條理性對助理工作來說舉足輕重。而第一個人完全誤解了考官出題的用意,他的回答使考官覺得他過於被動,沒有主見,做事需要別人來指點,這樣的人有什麼條理性可言?
有條不紊的做事習慣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能力,更是創業者的一項重要素質。一位富翁曾說,“就是那些隻具備普通能力的人,因為具有良好的做事習慣,也能把事情做得十分出色;而即使是有能力的人,如果他辦事時不注意條理和辦法,也很難做出什麼大事。”
在我們身邊,不求進取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每天都有很多想法,有太多想去做的事情,可是等到每天日落西山,躺到床上後才想起來自已有那麼多的事情忘了去做,然後開始不住地埋怨自己:“這是怎麼了?為什麼想好的事情都忘了去做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的工作太缺乏條理性,整天忙碌卻沒有收獲,沒有一點成就感。原因找到了,該怎樣去解決呢?如何才能讓自己做事有條理一點?如何才能讓自己勞有所獲呢?以下幾點是我們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