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遇到事情,我們要先分析,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做這件事有哪些方法,哪種方法最好,需要注意哪幾個方麵。
其次,統籌規劃,理出做事的提綱。最好拿出筆和紙,或者直接敲在電腦裏,把我們要做的事情一件件記下來,然後分清主次,哪些先做,哪些後做,一定要弄清楚,這樣我們在執行的時候就會有規矩可循。就像上學的時候寫作文,先列出行文提綱,再動筆寫。形成有條理和分類的工作習慣,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最後,一件事情做完了,要有總結。這很重要,很多人事情做完了就不管它了,在做事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犯了什麼錯誤,也不想一下,以至於下次做同樣的事情時錯誤照犯。其實,總結不需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關鍵是要養成習慣,通過總結,我們汲取經驗和教訓,以後再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處理起來就容易多了。
有個在國外流行的方法是,把要做的事情按輕重做橫坐標,按緩急做縱坐標,組成一個模型,可以用來指導做事的先後次序,這雖然有些麻煩,但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掌握更多好的方法,我們做起事來就會少有障礙,就能係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節省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否則就會無端地消耗自己的精力。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做事講究條理的人。也許你也曾看到社會上不少才能平平的人卻比那些才能超群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就,通過仔細分析,便不難發現其中的奧秘:他們養成了有條不紊的做事習慣,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時間,他們能化繁為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寧願做鳳尾,不願做雞頭
很多人都在談論是應該做雞頭還是應該做鳳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個人的生活檔次、思想認識、生活品味都與一個因素有關,那就是生活圈子。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圈子。教師的生活圈子以教師職業者為多,工程師的朋友也大多是搞技術的,商人的生活圈子裏做買賣的人的比率會占到一大部分。不信,掏出你的名片簿看看,是不是這樣。
總有一部分人願意做雞頭,也總有一部分人願意做鳳尾。如今社會闊步前進,思想更要與時俱進。21世紀的人應該是:寧做鳳尾,不做雞頭。因為如果你在鳳尾上,終究有一天會變成鳳頭,如果你選擇雞頭,你一輩子隻是一隻雞而已。
看看你周圍的朋友在什麼水平上,就知道你是什麼檔次。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擇業原則。很多有個性之人都寧願做雞頭,不願做鳳尾。因為當“雞頭”是被別人伺候的主,有那麼點人上人的感覺,而當“鳳尾”卻是伺候別人的人,就有點人下人的不舒服了。這樣的想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不過要看自己最終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無論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如果一個人沒有做“鳳尾”的經驗就想去做“鳳頭”,那麼失敗的機會就可能會大得多,即使掉轉方向去做“雞頭”也不會長久。事實上,做“鳳頭”才是人們所期望的最終目標,每個人都應該先做“鳳尾”,隻有做了“鳳尾”,才能做“鳳頭”。
我認識一個年輕人,剛剛重點大學畢業。他的運氣比較好,一畢業就進入了一家大企業工作。剛一進公司的時候,他給部門經理做助理,每天的事情無非是領一下報紙,給經理端茶倒水。這樣的日子做幾天還好,一個月過去了,年輕人覺得自己的工作實在是沒有意思,自己的價值難道就是發報紙、端茶伺候人?
下班之後,他將煩惱告訴了自己的同事。同事笑笑,對他說:“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啊,我們剛剛進來的時候,和你一樣。別看現在做的工作沒有什麼挑戰,但是要是真能將這些小事整理得井井有條,你也是一種能力。慢慢學,有很多東西值得學習。”
同事的一番勸解讓年輕人打消了辭職的念頭,他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由於工作賣力、表現出眾,年輕人僅僅半年就升為了部門經理,而且得到了公司的嘉獎。
現在,那個年輕人已經當上了公司的高層主管,他也教育新來的職員,在大公司做鳳尾要強於在小公司做雞頭,因為大公司的鳳尾是可以變成鳳頭的。
鳳尾的流動性很大,它隨時可能從一隻鳳飛到另一隻鳳身上,更可能搖身變為雞頭或鳳頭。先做“鳳尾”,去那些成功的“鳳頭”企業,吸取“鳳”之精華,了解“鳳頭”企業運作之模式。在大企業裏工作,即使是做個最普通的職員,那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看得遠,能學到更多成熟且前衛的理念和思想。這些前衛的理念和思想將是你成長為鳳頭的重要條件。
等把“鳳頭”企業的精華吸收得差不多了,“鳳尾”就應該及時把握機會轉做“鳳頭”,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展自己的事業。這個時候因為有以前“鳳尾”的經驗,而顯得穩重老到、胸有成竹,更容易成功。
王某之前在一家大型外企上班,因為已經做到了中層管理的位置有幾年了,就自認為已經找到了管理的真諦。他想,在這家大企業工作很難有升遷的機會了,再說就算是升遷,自己掙得工資都是小數,遠遠不如自己開公司賺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