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王母娘娘與蟠桃會的秘密(1 / 2)

第二章

王母娘娘與蟠桃會的秘密

王母娘娘這個形象是由神話傳說中的西王母演化而來的。在古代大量文學作品中,都有對西王母描寫。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女仙之首的西王母,是先天陰氣凝聚而成,天上天下、三界內外八方,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隸屬於西王母管轄。傳說西王母是我國西域地區的一位女仙首領,俗稱金母、王母。三皇五帝時代活躍在陝、甘高原一帶。《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雞頭山即今平涼崆峒山,涇川古稱回中,王母宮之山因名回中山。也稱為回山。漢武帝曾11次到涇川,其目的就是為了會見西王母。西王母文化源遠流長,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全國各地祭祀西王母的活動非常隆重。最為突出的就是甘肅涇川縣的西王母宮廟會。廟會始於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農曆三月二十,至今已傳承了1043屆。它是宋代重修王母宮竣工慶典而形成的上層、民眾參與的公祭、民祭王母和娛人活動為主題的民俗文化載體,含有曆史、宗教、民俗、禮儀、節慶和工藝、技能、商貿、飲食、文藝展銷展演等諸多元素,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每逢廟會,涇川城區居民傾家出動,鄉下農民成群結隊湧向縣城;豫、晉、陝、甘、寧各地客商和王母信眾慕名參會。當日,回山上下人山人海,蔚為壯觀,最多時達到十多萬人。近20年來,每屆王母廟會都有各國家的民俗研究者考察、采風,海內外華人,尤其是台灣同胞組成的聲勢浩大的王母朝聖團前來朝聖。廟會慶典活動主要有取水、****、放河燈、演秦腔、唱小曲、舞神鞭以及剪紙、刺繡、小吃等展銷。2009年,曆經千年而不衰的王母廟會信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內外西王母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機構,對涇川西王母文化遺存考察研究後,確定涇川是西王母故裏。

“王母娘娘”一詞,出自《西遊記》。作者借此形像塑造了一個中華文化的培育人和維護者。

在《西遊記》故事中,對王母娘娘的描寫並不多,但卻十分重要。給讀者留下影響深的有三件事。一,她是蟠桃園的培育人;二,她是蟠桃會的籌辦和主持人;三,她是天上後宮仙女及掌管“禮樂”製度的皇後。

“蟠桃園”寓意為中華文化成果集成館。看原著裏寫道“時開時結千年熟,無夏無冬萬載遲。先熟的酡顏醉臉;還生的帶蒂青皮。左右樓台並館舍,盤空常見罩雲霓。不是玄都凡俗種,瑤池王母自栽培。”這裏的“酡顏”、“青皮”二詞,正是古代對書生文人的昵稱。有一定成就的叫“酡顏”先賢;對小有成就者叫“青皮”後生。“蟠”者為龍的一種。“桃”者為仙果。“蟠桃”就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文化成果。

“蟠桃會”在這裏寓意為中華文化成果交流、研討、總結會。前麵說了,天宮代表中華文化的頂層。“蟠桃會”當然是天宮裏一年一度最為重要的會議。這從蟠桃會邀請的人員就可以看出來。從西天佛老、菩薩、聖僧、羅漢,南方南極觀音,東方崇恩聖帝、十洲三島仙翁,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極黃角大仙,五方五老,五鬥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眾,中八洞玉皇、九壘,海嶽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至各宮各殿大小尊神都應邀參會。但凡是三界有頭有臉的人物都請到了。蟠桃會的規格檔次也非常高。玉帝親自出席,王母親自籌備,安排仙子摘桃,各力士備酒,事無巨細,細心倍至,勞心費神,盡心竭力。也非常非常隆重、莊嚴。天宮裏的各路人馬都出動,全力以赴籌辦,不得有閃失。卷簾大將(沙弟)僅僅因為失手打破一個琉璃盞(當然這裏還另有寓意:即以某種方式打破了會議的平靜,擾亂了會議的正常秩序),就被罰,打下凡間;而天蓬元帥(阿呆)則因為酒後無狀,開玩笑把廣寒宮代表嫦娥弄惱了,被打了兩千錘,差點處死,幸虧太白金星這個好老頭庇護才被罰到凡間,結果還暈頭轉向錯尋了個豬媽媽。

總之,蟠桃會在天宮當中意義非同一般。能不能參加蟠桃會是有沒有文化成果、身份、地位的問題。猴哥因為沒有什麼文化成果還想去坐個“尊位”可能嗎?作者以王母娘娘的形像塑造了一個中華文化的培育人和維護者,正是中華文化總代表玉皇大帝的賢內助,賢惠文化的體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