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真人都是靈魂幻化的虛像。他們替天行道的作為都是虛幻的,看似厲害,實際是幻影。故事中猴哥是實實在在的人間精靈,隻有正真屬於自然界中的“天官”的行為對他是實實在在發揮作用的。《西遊記》故事中有許多情景,比如十萬天兵天將為什麼不能拿下猴哥?而且連一個猴精也沒有抓住?拋開虛像,我們可以想一想,人和“天”的矛盾是通過一定途徑發生的,對人進行處罰是用“天”自己方式進行的。所以,刀劈斧砍、拳打腳踢那樣的事,“天”幹不出來。都是虛幻之影,猴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根本就不怕。
作者在這裏是用形象的方法,講了中華文化中關於人與大自然關係的哲學思想,即人天關係——“天人合一”中“天人感應”的天命觀。
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強調天——大自然對於人的仁愛。天與人的關係:天是客觀,人是主觀的,人的主觀要尊重客觀世界,符合客觀規律,人隨天意,天公做美,才能萬事皆成。人要即有人緣又得天緣,天人合一才能成大事,所以才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說。惡人做壞事,天怒人怨,必敗無疑。天就會用自己的手段處罰他。(如曆史上拿破侖滑鐵盧慘敗,某種意義上是敗在突降大暴雨的天相上;希特勒進攻莫斯科城外,是奇冷的嚴寒使他寸土難行,最後敗退柏林。這些都是天意使然。人們搞什麼“人定勝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違背客觀規律,受天懲罰,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人禍引天災,大概也是一種天人感應。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友好是最高層次的和諧。“天時”“地利”“人和”,才能風調雨順,才能營造太平盛世。曆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天是無私的、仁愛的,它賜予了大地人類燦爛的陽光、清新的空氣、和熙的清風、潤物的雨露,可是從來不要求回報。人當然應該對天——大自然對懷抱一種敬畏之心。
儒家的這種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宿命論”成分,但是它倡導的人與“天”——自然界的和諧相處、遵循自然規律這樣的核心觀點,是永遠值得人類秉承、恪守的!今天全世界都在關注環境危機,都在竭力提倡環保。為什麼?我們老祖宗的警示扔在腦後的結果就是現在再也看不到一條“清淩淩“的江河湖海!“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樣的美景,在霧霾的濃罩下,隻能留在記憶中了!
近些年來,全世界通過一百多所孔子學院學習、了解了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迅速得到了各國思想文化界的讚揚和推崇。
其實,《西遊記》作者在三百多年前已經對此審視,作出了明確的肯定。
現在我們可以明白太白金星為什麼對猴哥好:他是“天意”的代表。仁愛的,無私的!為什麼猴哥每次要設宴招待他,他總是堅決推辭?為什麼總是在猴哥最危難的時候幫助猴哥,而且連聲謝謝都沒有聽完,轉身就不聲不響離去了?“天”是不要求回報的!為什麼他總是要“麵南”站定?這是告訴讀者,他表達的是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因為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積極的入世思想,所以被道、禪學派稱為“麵南之術”。天下衙門朝南開,“麵南”就是麵向朝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