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為我好,就請尊重我(2 / 2)

如果我真的做了這件事,收益最大的,是我,還是對方?

如果我不做這件事,誰會有損失,是我,還是對方?

當然,不排除有些時候結果的確可能達到雙贏,我好他也好,所以對這句話我們也不應該全盤排斥。

但這句話最大的問題在於,有些人會借助這句話,把自己的私心包裝成「毫無私心」,他們操控了你,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你還得感激他們 。

而怎麼判別對方給你提出的建議是真誠還是偽裝呢?很簡單,先拒絕試試。

被拒絕之後,多半會出現三種情況:

真正為你好的人,他們會尊重你的決定,哪怕可能會惋惜。

還有一種人,他們確實也是為你好,沒有私心,不過他們控製欲較強,如果你不聽他們建議,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權威感受損,為此而心生不滿,覺得「既然你不采納我的建議為什麼要問我」。所以很明顯,他們的主要目的是你聽他們的話,至於是不是對你好倒是次要的。

而那些打著為你好的幌子謀求自身利益的人,一定會氣得跳腳。

這種情況就是最應該警惕的。

——如果真的隻是單純給「我」的建議,我拒絕了,你氣什麼?

——如果我不這樣做,損害的是我的利益,和你有什麼關係,你氣什麼?

生完氣後,他們很可能繼續套上帽子,指責你不「聽話」、不「懂事」。

而「聽話」「懂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偽飾詞,是包裝得最完美的利己謊言。

對於很多心思細膩又敏感的人來說,家庭裏父母的每一次爭吵,不亞於一場災難。

對於要打擊到這種敏感又多疑的家夥很簡單。

他們很好滿足的,和和睦睦的家庭氛圍就能讓他們幸福到飛起來,如果父母再稍微澆灌一點點關注與愛之後,他們就會變得比平時柔軟很多,隻想窩在這個有父母有安全感的小家裏。

但是隻要他們在這時感受到來自父母的一點點的不確定性,哪怕僅僅是父母之間的冷戰,或者是大人眼中的哪怕一點點嫌棄與不理人,他們就會控製不住的失落然後悄悄走開,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殼裏,越來越害怕走出來。

我知道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可若是要幻想這世間還有能稍微懂我理解我無條件愛我的人,除了父母,卻也不敢奢望其他人了。“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卻也正因為其難得,才成為千千萬萬人的真摯心願。

所以我們的父母,能不能多給我們一點獨立的空間?

不要把我們當作你們的附屬者,而應該把我們當作一名“正常人”。

與父母吵架,歸根結底,其實是因為子女發展成長了,而父母的腳步早已遠遠被甩在了身後,並且他們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

於是嘮叨的老母親隻能一遍一遍講訴著你幼時的趣事,嚴厲的父親也開始盡可能地把他所認為有用的人生經驗傳授給你,哪怕你覺得那些經驗早已與時代脫軌,毫無用處。但事實是,除了這些,你們的經曆已經開始發生差別,價值觀也開始因為某一方的健全而發生偏差。

我們需要做的,是勇敢地獨自麵對今後的人生,並且站在更高的角度與父母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