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關於舍友(1 / 1)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叫做“有一個可怕的大學舍友是一種什麼體驗”,底下答案千奇百怪,什麼都有。瘋狂吐槽的,理性分析的,甚至還有匿名咒罵的。很多人都在這個回答下麵找到共鳴,或者是找到一起發泄的出口。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很簡單,是一種近乎於完美的鏡麵關係,即“投之以真心,報之以真心”。然而這種價值聯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因此日常交往中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

最高讚答案是這樣一句話:“上了大學,我才知道我爸媽把我教得這麼好。”

雖然刻薄了些,但一路看下去,覺得還說得不夠。的確,沒有經曆過,你就永遠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質疑或是指責什麼。

為什麼突然看到這個問題呢?

其實是因為我和舍友間也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說起來也蠻微小的,就是組隊參加了一個校級的比賽,然後要答辯,要做PPT。我們本來分工好了,我們共同確立課題,定好方向,然後我收集資料,整合、列出大綱,然後交給舍友完成PPT製作。本來一帆風順的,我壯誌昂揚的查論文、做筆記,還興衝衝地請教了好幾個學長學姐,完成地好好的,也把資料全彙總給舍友了,結果舍友先是一句“看不懂你的方案,不做了”,在和我爭執後直接脫口而出“退賽吧”,一下子就把我的全部付出否定了。

你們懂得當你興致高昂地準備去做一件事的時候,突然被別人潑一盆冷水的感覺嗎?

更重要的是,這個人是你原本打算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而且征途隻剩下了最後一段終結。說實話,我蠻氣憤的。不僅僅是因為完成不了比賽,更是因為被別人無視我的辛苦付出、不尊重我而憤怒。

左右氣不過,吵架舍友又不和我吵,打呢我又打不過,便找上了網絡想要狠狠吐槽一下,順便發泄一下怒火。好巧不巧,找上了知乎。底下的回答看了一圈回來,氣也大多散完了。

果然人還是要比較才知道他的好。

我的舍友可不可怕?

我仔細想了想,大概也是可怕的吧。

細數自大一以來的每一天,我好像還從來沒有一個人去食堂吃過飯,也從來沒有一個人去上過課,這對於我在初中甚至高中經常性獨來獨往的人來說簡直太可怕了。對於從小習慣了獨立與孤獨的人來說,身邊總有幾個損友無時無刻不在嘰嘰喳喳,那種感覺也足以令以前的我驚訝萬分。一起逛超市搶打折酸奶,一起去菜市場挑好食材然後在周末騎小黃車去戶外燒烤,或者就是一起躺屍,一直躺到晚上再出去涮火鍋。人身為群居動物這一本質在我和我的舍友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至於很多“大學成功人士”所說的“在大學,要想成功就必須要學會孤獨”這一“成功孤獨論”,我隻能說也許它是對的,但“成功”的定義不止一個,而且“孤獨”也絕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應該是輔助條件。

所以要讓我正兒八經來回答“有可怕的大學舍友是一種什麼體驗”這一問題,我恐怕是答不上來了。我頂多會寫在上電子實驗課時,動手能力為負數的我如何在舍友的幫助下完成作業,從而讓舍友賺足了風頭;或是我生病時舍友們分工協作給我請假、送醫院、照顧,從而顯得我很弱小無助又可憐;或者在我生日的時候整蠱我給我驚喜在我感動得痛哭流涕的時候拍下我一個G的醜照視頻;如果還不夠的話,拚拚湊湊生活中這樣那樣的小事,就會發現,大學四年,他們占據的時間最多。

其實這個問題下麵有一個我非常喜歡的答案,大意如下:

“室友是室友,朋友是朋友。室友的相處是公平,朋友的相處是遷就。”

室友有室友的相處規則,朋友有朋友的相處規則。圈子不同,不需強融。運氣好三觀合得來那就是好事一樁,直接從室友轉換成朋友,多點真誠好好珍惜,運氣差一點那就做個普通的室友井水不犯河水咯。

也是很簡單的道理。整個世界都在倡導獨立思維,也更加包容自我性與多樣性。

但不管怎樣,還是很感謝我的舍友們。因為在一起的日子真的太美好了,美好得隻要我一想起有一天我們會畢業會各奔東西,我就難過得不敢往下想了。

遇見你們,真的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