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就診的時間是非常關鍵的。有的父母覺得寶寶是小毛病,不需要就診,因此耽誤了就診的時間,導致寶寶病情惡化。當你不能確定是否需要去醫院就診的時候,最好向醫生谘詢。如果寶寶的病情在短時間內急劇惡化,就要立刻到醫院就診。
為了方便就診,父母應該掌握以下常識
◆ 不要因為是深夜就打消這一念頭,所有醫院都提供24小時的急診服務。
◆ 平日就要了解清楚附近藥房(最好是提供夜間售藥服務的藥房)和醫院的位置,儲備充足的急救藥品。
◆ 手邊有一本寶寶常見疾病用藥指南以供不時之需。
◆ 在寶寶症狀較輕時就治療,而不是等它變得更糟。
·告訴醫生最想知道的
帶寶寶就診前,你需要事先提供一些信息,以便醫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寶寶的病情,能夠及時準確地為寶寶的疾病做出診斷。要想將寶寶的病情講清楚,父母究竟該如何與醫生溝通呢?
⑴簡單向醫生介紹寶寶的症狀
比如,如果寶寶拉肚子,那麼爸媽首先要知道每天拉幾次,是糊
狀還是水狀,有沒有便中帶血或膿,可能的話,可收集排泄物帶到醫院化驗檢查。如果寶寶發熱,不要隻對醫生說“發高燒”,要說明“燒到多少度”,如果吃過退熱藥,還要說明吃藥後是否體溫降下來了,這些才是醫生最想了解的。
⑵生病前後是否有其他症狀
父母除了向醫生訴說寶寶一兩個最明顯症狀之外,最好也能回想一下寶寶生病前後或同時,是否曾經出現過其他症狀。比如,寶寶拉肚子前,有沒有嘔吐,或是發熱前幾天有沒有咳嗽、喉嚨痛,還是發熱後幾天身上出了疹子——這些都需要父母多花心思記在腦中!
⑶寶寶的精神、活動與飲食情況
因為寶寶不懂得假裝,所以得病後的不舒服會明顯反映在活動力的改變上。因此,爸媽應多多觀察寶寶日常情況,比如,精神狀況如何?食欲怎麼樣?睡眠多少、是否願意活動等等,都應該掌握。
⑷是否曾帶寶寶到其他醫院就診
有些父母在到某家醫院就診前,可能已經先到其他醫院看過了,或者自己在家喂服過些藥物了。因此,父母應主動告訴醫生這些情況,包括目前服用的藥物,服用了多久等。細心的父母還可以提供正在服用的藥物處方給醫生參考,以避免同時服用兩位醫生開的藥,發生不良反應或重複用藥。
⑸家中其他成員是否出現類似的症狀
如果家中其他成員也出現類似的症狀,就要主動對醫生講明,或在醫生問診時不隱瞞。比如呼吸道疾病容易通過飛沫傳播,家中可能多位成員同時患病。
⑹寶寶是否特殊體質或有藥物過敏史
寶寶的過敏史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青黴素、鏈黴素過敏,磺胺藥過敏,或對花粉等生活環境中的東西過敏,或吃蠶豆後發生溶血等。
·準確描述寶寶的病情
父母隻要用一兩個明顯症狀來描述寶寶的不舒服就可以了。一般醫生的第一句話就是:“寶寶哪裏不舒服?”這時,父母不要從寶寶生病第一天開始,像說故事一樣對醫生從頭描述,而是要告訴醫生帶寶寶來看病的主要原因,是拉肚子,還是發熱、嘔吐,還是睡眠驚醒……最好能用簡單的句子清楚地描述寶寶的病情。
再就是明確說明孩子出現症狀的時間。父母在向醫生講述的時候,應告訴醫生一個明確的發病時間,盡量不要用“很久了”“好一陣子了”“一段時間了”來形容,這讓醫生比較為難。因為父母說的“很久”可能是1個禮拜,也可能是1個月!所以,父母應對醫生說一個確切的時間段,比如“2天”“上周五”等。發病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要做細心的父母!
走出帶寶寶看病的誤區
每個寶寶都可能患病,患病後到醫院看病,檢查、確診、開藥,回家服藥,逐漸康複。但在以上諸多環節中,如何做得科學、合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清楚的。這其中往往會產生許多誤區,以致延誤治療。
誤區1 小病抗過去
寶寶感冒、發熱、腹痛、腹瀉等是一些常見病,有些父母認為不需要看醫生,家中有什麼藥就隨便服一些了事。殊不知這麼一來,既有可能“扛”過去,也有可能就此“扛”出了大病,因為許多疾病的初期症狀非常類似感冒。
有一些寶寶患感冒後,由於不及時治療,最後發展成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腎炎等,造成身體其他重要器官的損害,這就是“小病失治,大病釀成”。
誤區2 病急亂投醫
一些父母認為,不管寶寶患了什麼病,隻要到醫院看過醫生,剩下的就是醫生的事了,病好病壞,全在醫生。病好了,那是醫生醫術高超;病要是沒好,換個醫生繼續治療。
一般情況下,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有一定的過程,而病毒性感冒的發熱有可能持續3~5天、甚至更長,現在發熱1天,所以有可能繼續發熱。感冒發熱時需要多喝水、注意休息,如果一天跑幾家醫院,休息、護理都談不上。在路上、在醫院裏還存在交叉感染、患上其他疾病的可能。
由此可見,患兒的康複既有賴於醫術高超、責任心強的醫生,同時也需要父母的積極配合。
誤區3 照書自斷病
有一些父母渴望了解寶寶的病情,於是就買了許多醫學書籍和醫學科普讀物,然後將有關寶寶病情的章節反複閱讀,把寶寶的病情與醫書上最嚴重的病對號入座,甚至自行給寶寶買藥服用,貽誤了寶寶的病情。醫學參考書及科普讀物是為了讓人們了解醫學常識的,其目的是為了讓患兒父母更積極地配合醫生的治療。
誤區4 看病迷信權威
有的患兒父母看病非大醫院不可,非專家不行。但專家的門診時間是有限的,為了能給更多的患兒診治,不得不縮短每位患兒的就診時間。況且不少專家年事已高,精力、體力都難以保持最佳狀態,這就有可能使治療效果受到影響。
誤區5 開藥貴則靈
患普通病卻要求吃高價進口藥、用高級抗生素,是一些患兒父母常有的心理。合理用藥不僅是醫生的責任,也是患兒父母應遵守的規則。寶寶患病後,應根據病情選擇用藥,辨證論治,而不是以金錢論“英雄”,這樣才能藥到病除。
誤區6 急病慢慢來
對於突然高熱、嘔吐、頭痛、抽搐、腹痛、呼吸困難、意識障礙等突發症,患兒父母應該有急診意識,以避免悲劇的發生。急診醫生具有很強的綜合判斷能力和迅速、敏捷的反應能力,而且還配備了相應的急救藥品和設備,可確保急診搶救的各個環節準確、快捷、順利。
誤區7 看病非兒科
我國早就規定,18周歲以下孩子均應到兒科就診。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機體發育尚不成熟,功能也不健全,其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都有特殊性。而且在用藥方麵,無論藥物種類還是劑量,都有許多與成人不同之處。如孩子使用藥物,必須精確地按每千克體重計算。
誤區8 檢查重複做
好的醫生可以從患兒的病史發現疾病的線索,幫助患兒以最小的代價確診疾病。許多不遠千裏慕名求醫的患兒父母,看病時往往忘記帶上在當地醫院做的檢查資料,既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更不利於醫生對疾病的連續觀察與分析。保存並攜帶病曆資料到大醫院看病,也是“少花錢,治好病”的竅門之一。
誤區9 隱瞞病史誤診
病史的采集對疾病的診斷、治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病史不詳、不實會影響醫生對疾病及時正確的診斷,甚至給患兒帶來性命之虞。
寶寶生病前,一般都會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症狀,如發熱、咳嗽、頭痛、嘔吐、腹瀉、脫水、腹痛、哭泣、厭食、口腔異味、積食、血尿、便秘、血便、驚厥、流鼻血、出牙期不適、淋巴結腫大、肢體痛、眼睛疼痛等,這些大多是一些疾病的先兆,細心的父母應能根據寶寶表現出來的症狀判斷出寶寶的疾病,並在送醫院去之前給予最好的護理。
·發熱
·導致寶寶發熱的原因
發熱是嬰兒疾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發熱既是疾病的一種症狀,也是機體與疾病作鬥爭的結果。引起小兒發熱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即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 感染性發熱: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肺炎、中耳炎、敗血症、皮膚感染、尿路感染、化膿性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會引起發熱;各種急性傳染病像麻疹、猩紅熱、寶寶急疹、水痘、風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菌痢、傷寒均可伴有發熱。
◆ 非感染性發熱:結締組織病如嬰幼兒類風濕病、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等均可有發熱;此外,小兒脫水熱、藥物熱、暑熱症、腫瘤、白血病以及顱腦外傷後的中樞性發熱均屬於非感染性發熱。
判斷寶寶發熱的方法
發熱是指體溫的異常升高。正常小兒腋下體溫為36~37℃,若測量腋溫大於37.5℃,肛溫大於38.2℃就應確認是發熱了。根據發熱的程度分低熱(體溫
41℃)。
如何根據寶寶發熱判斷疾病
⑴感冒
寶寶出現發熱,同時伴有鼻塞、輕微咳嗽、不願意吃奶等症狀,說明寶寶患有感冒。此時要注意多給寶寶喝水。當然,最好還是到醫院,請醫生治療。
⑵病毒感染
反複發熱是病毒感染的一種症狀。寶寶經常會半夜發熱,清晨消退,隻要病毒沒有控製,體溫就會有波動或反彈。
⑶肺炎
如果寶寶發熱不退,咳嗽加重,就要想到寶寶是不是患了氣管炎、肺炎。此時寶寶嗓子呼嚕,喘氣較粗,咳嗽時可引起嘔吐,鼻子一扇一扇的,口周發青,煩躁不安,愛哭鬧,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帶寶寶去醫院看病。
⑷中耳炎
寶寶感冒幾天後,突然高熱,哭鬧很厲害,左右擺頭或碰到患側耳朵。寶寶會因疼痛而拒絕吮奶,1~2天後,耳朵裏流出膿來,體溫有所下降。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及時就醫,一般會很快好轉,否則會轉為慢性中耳炎,有引起腦炎的危險。
·父母須知
寶寶手足心熱,從中醫的角度分析,是因為陰虛火旺,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寶寶有“虛火”。這種情況不宜使用西藥退熱劑,而應該選擇中醫治療。中藥可選用生地、麥冬、沙參、玄參、玉竹、青蒿、丹皮等滋陰清熱之品。同時讓寶寶多飲水,多吃青菜和水果,也可以經常用菊花泡水頻飲。
·寶寶發熱的表現
發熱時除體溫升高外還可以伴有四肢發涼、臉紅、呼吸急促、脈搏心跳加快、煩躁不安、消化功能紊亂(如腹瀉、嘔吐、腹脹、便秘)等症狀。少數寶寶可以發生高熱驚厥。發熱時心跳加快、血液循環旺盛、白細胞增高、抗體產生增加,這些都利於機體與疾病作鬥爭。
家庭護理要點
◆ 設法讓寶寶多休息。高熱的寶寶最好臥床休息,這樣可減少能量消耗,減少肌肉活動和熱量的產生。在寶寶休息時,父母盡量不要去打擾他——頻繁地測試體溫、喂水、喂藥也會使寶寶感到疲勞。
◆ 多喝水。發熱時呼吸快,蒸發的水分多,因此要及時補充水分。多喝水還可促使多排尿,通過排尿有利於降溫和毒素的排泄。
◆ 多通風。居室空氣要流通,在夏天最好使室溫降低一些,這樣有助於體熱經傳導輻射散熱,有利於降溫。
◆ 物理降溫。可洗溫水澡,洗澡的水溫最好比體溫低1~2℃。或用冰塊、冷濕毛巾置於大血管處,比如頸部兩側、腋窩、腹股溝,置於頭部、前額降低顱內溫度。畏寒、寒戰時不宜采用這些物理降溫方法。
◆ 觀察病情:如果寶寶雖然高熱,但麵色紅潤精神好,父母就不用著急,也不必一天往醫院跑幾次,隻要遵照醫生的囑咐,堅持服藥就行。
◆ 寶寶發熱,需注意高熱驚厥。若寶寶體溫高於37.5℃,應及時看醫生。體溫不超過38℃時不要隨便服藥,應采用物理降溫;體溫超過39.5℃,則應采取退熱措施。如藥物退熱,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等,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有一些寶寶對某些退熱藥過敏,用藥後起了皮疹、誘發哮喘等。退熱藥都有一定副作用,故切勿濫用。
·咳嗽
·導致寶寶咳嗽的原因
咳嗽本身不是疾病,屬於一種因異物進入人體而引發的一種反射作用。大部分的咳嗽是由病毒、細菌所引起的。如果寶寶有嚴重及持續的咳嗽,就可能會對支氣管造成傷害。
引起寶寶咳嗽的原因很多,各種病原體入侵後引起鼻咽部、扁桃體、氣管支氣管以至肺部的感染,都是寶寶咳嗽的常見原因。
另外,寶寶感冒後出現的咳嗽,可能是呼吸感染引起的直接症狀,也可能是由於呼吸道感染誘發的過敏因素而導致咳嗽症狀持續存在,特別是在某些季節、某些特定條件下(如環境汙染),這種情況更易發生。因此,當寶寶出現反複、持續咳嗽時,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診治。
如何根據寶寶咳嗽判斷疾病
如果寶寶的咳嗽猛烈、時間長,就有可能與特定疾患有關。
⑴從伴隨的症狀上進行辨別
●咳嗽伴胸痛:可能是胸膜炎、大葉性肺炎、自發性氣胸、急性化膿性心包炎等疾病。
●咳嗽伴氣急:可能是哮喘、急性喉炎、呼吸道異物、氣胸、肺水腫等疾病。
●咳嗽伴嘔吐:可能是百日咳、慢性咽炎等疾病。
⑵從病程上進行辨別
●突然起病:可能是異物吸入、急性喉炎、慢性支氣管炎、肺
炎等。
●緩慢起病:可能是肺結核、支氣管擴張、附近器官壓迫肺部等。
●早晨起來咳嗽嚴重:可能是支氣管擴張。
●夜晚咳嗽為主:可能是百日咳、支氣管哮喘或晚上蓋被太多導致咽幹而咳。
●進食時咳嗽:可能是異物吸入、食管氣管瘺(新生兒)等。
⑶從咳嗽的性質上辨別
●幹咳為主:可能是呼吸道感染早期、異物吸入、刺激性氣體吸入或者是晚上蓋被太多。
●痙攣性陣咳:可能是百日咳、異物吸入、哮喘等。
⑷從咳嗽的音調上辨別
●破竹樣咳嗽:可能是急性喉炎、白喉等。
●咳嗽有痰聲:可能是支氣管炎、肺炎恢複期、慢性支氣管炎等。
●咳嗽伴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哮喘。
●雙咳聲:可能是支氣管淋巴結核炎。
●咳聲短促:可能是胸膜炎、肺炎累及胸膜等。
⑸從痰的性質上辨別
●膿樣痰:多為細菌性感染。
●白色痰:多為病毒性感染、支氣管哮喘等。
●痰中帶血:多為支氣管擴張、百日咳等。
●鐵鏽色痰:大葉性肺炎。
家庭護理要點
◆ 保持空氣溫度和潔淨度。室溫最好保持20~26℃,定時通風,室內濕度50%~70%,利於痰液稀釋而咳出。空氣太幹燥,痰液粘在氣管壁上不易排出。
◆ 讓寶寶有一個無煙的環境,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煤氣、煙塵等刺激。
◆ 嬰兒在劇烈咳嗽時,最好將其抱起,使上身呈45°,用手輕輕拍背,使黏附在氣管上的分泌物得以鬆勁,利於咳出。夜間咳嗽厲害可稍抬枕頭,減少患兒胃食道反流對咽喉部的刺激。
·父母須知
從初秋起就用冷水給寶寶洗臉、擦浴,或定期讓寶寶肌膚與清爽空氣做親密接觸等。通過訓練可提高寶寶的耐寒能力,增強寶寶的體質。
◆ 應少量多次飲水,水溫不宜太熱,以免刺激咽部。
◆ 咳嗽的寶寶飲食以清淡為主,多吃新鮮蔬菜,可食少量瘦肉或禽蛋類食品。切忌油膩、魚腥,水果也不可或缺,但量不必多,風熱咳嗽不可吃橘子。禁食酸味食品,因有斂痰的效果,不利化痰。
◆ 鼓勵寶寶多休息。睡覺時可用幾個枕頭把寶寶後背和頭撐起,以防止分泌出的黏液滴入他的喉嚨。嬰兒可在頭部的褥墊下放一個枕頭。
◆ 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可以在室內進行閱讀、手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