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接種疫苗後的異常反應(1 / 3)

個別寶寶在接種後會出現一些異常反應或並發症,情況較為嚴重的寶寶,必須及時處理。

⑴過敏性皮疹

這種情況較常見,皮疹多種多樣,以蕁麻疹最常見,一般在接種後數小時到數天內發生,接種活疫苗在1~2周內發生,重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過敏藥物。

⑵暈針

注射後突然暈厥,輕者會出現心慌、手足發麻或惡心等症狀,短時間即可恢複正常。重者會出現流冷汗、心跳加快、臉色蒼白,甚至失去知覺等症狀。暈針與室內空氣不好、疲勞、空腹、精神緊張或恐懼有關。

⑶無菌性膿腫

是由於吸附劑(氫氧化鋁或磷酸鋁)未被完全吸收,或接種部位不準,引起局部組織壞死、液化而形成的。一般出現在接種後24~48小時。這種情況要去醫院請醫生處理。

⑷血管神經性水腫

個別寶寶在接種後1~2天內,注射部位紅腫範圍加大,皮膚發亮,重者水腫可擴大至整個上臂及手腕。這種情況采取局部熱敷、口服抗過敏藥物即可好轉。

⑸接種後全身感染

免疫缺陷的寶寶常出現這種情況。注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或輸血即可好轉。

怎樣減少預防接種後的反應

大多數疫苗接種後是不會引起嚴重反應的,但是由於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在進行預防接種後,可能會出現一些輕重不同的反應。主要的有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發生過敏反應也是很少的。

為了保證安全,減少反應,各種預防接種必須在寶寶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進行。

打預防針前做好寶寶的思想工作,讓勇敢的寶寶先打,以消除膽寶寶的緊張害怕心理。

·寶寶打預防針後要注意護理

◆ 打針後2~3天內應好好休息,不要跑跳過多,避免劇烈

活動。

◆ 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潔衛生,不要用手搔抓。

◆ 接種當天禁止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 多喝開水。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

◆ 父母隨時觀察寶寶接種後的反應。

·父母須知

盡管母乳對新生兒所起的防病保健作用不可低估,但這種保護作用是有時間限製的,一般僅有3~6個月。因此,單純依賴母乳來維持嬰兒體內的免疫保護功能是不夠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寶寶要進行免疫接種的原因。

·接種卡介苗

新生兒在出生後第二天即可接種卡介苗。接種後,可獲得結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

⑴接種方法

卡介苗接種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處皮內注射,也有在皮膚上進行劃痕接種,做“仆”或“井”字形,長1厘米。劃痕接種法雖方便,但因接種量不準,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內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劃

痕法,而多用皮內注射法。

⑵接種後的護理

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無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引起發熱等全身性反應。在接種後2~8周,局部出現紅腫硬結,逐漸形成小膿瘡,大約4周結成瘡痂,有時呈膿痂。不要用力摩擦,輕輕擦拭直到自然剝落為止。有的膿瘡穿破,形成淺表潰瘍,直徑不超過0.5厘米,然後結痂,痂皮脫落後,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瘢痕,俗稱卡疤。沒有特殊情形,不需加以處理。

⑶需要看醫生的情況

有部分寶寶接種後2~3個月,在接種的同側腋下的淋巴結腫大,有時漸漸長大,並化膿,此時需帶寶寶去醫院診治。

⑷接種後要做核菌素試驗

為了判斷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種後8~14周,到結核病防治所做結核菌素試驗。局部出現紅腫0.5~1.0厘米為正常,如果超過1.5厘米,需排除結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2~3月就可以產生有效免疫力,3~5年後,再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如呈陰性,可再種卡介苗1次。

·接種乙肝疫苗

預防乙肝最重要的是接種疫苗,尤其是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應注射乙肝疫苗。

⑴接種方法

整個免疫注射要打3針。第一針(一般由產科嬰兒室醫務人員注射)在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之內注射,第二針在出生後1個月注射,第三針在出生後6個月注射。全部免疫療程結束後,有效率可達90%~95%。嬰兒接種後可獲得3~5年的免疫力。

⑵接種後的護理

免疫疫苗接種過程簡單,一般沒什麼不良反應,個別寶寶可能出現低熱,有的在接種部分出現小的紅暈和硬結。一般不用處理,1~2天可自行消失。

服用小兒麻痹糖丸

要預防小兒麻痹症,在寶寶滿2個月的時候,就應該服用第一丸小兒麻痹糖丸了。若不服用這種糖丸,寶寶患小兒麻痹病的危險很大。

⑴小兒都要服用麻痹糖丸

小兒麻痹這種病,在醫學上稱為“脊髓灰質炎”,是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經口進入胃腸,可侵犯脊髓前角,引起肢體癱瘓,致終生殘疾。脊髓灰質炎疫苗即小兒麻痹糖丸,是由減毒的脊髓灰質炎病毒製成的。小兒口服糖丸後,身體內就會形成抵抗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抗體,而免於此病的發生。因此每個嬰兒都應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時服用。

⑵服用小兒麻痹丸的程序

根據免疫預防接種程序,滿2個月的嬰兒開始第一次服用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滿3個月時服第二丸,滿4個月時服第三丸,4歲時再服1次。這樣就可以獲得較強的抵抗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免疫力,不患小兒麻痹症了。

⑶服用小兒麻痹糖丸的方法

糖丸要立即給嬰兒服用,不要放置,以免失效。服用的方法是:將糖丸研碎,用涼水溶化,千萬不要用熱水溶,以免把病毒燙死而失去免疫作用,然後用小勺給嬰兒喂下。

⑷口服麻痹糖丸的注意事項

●這種疫苗是減毒活疫苗,遇熱就失去免疫作用。必須用涼開水送服,並在服後的兩小時內不要吃熱食物或喝熱開水。

●本疫苗的保存適宜溫度是8℃以下,所以在氣溫超過8℃時應從冷藏箱中拿出來後立即口服,時間長了就失去了作用。若寶寶吃後吐出來應當場再補服1粒。

●近期發熱、腹瀉或有先天免疫缺陷及其他嚴重疾病的嬰兒均不能服用糖丸,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或加重病情。

·接種百白破三聯疫苗

百白破三聯疫苗是由滅毒的白喉、破傷風的細菌病毒(類毒素)以及已被殺死的百日咳病菌混合製成。

⑴接種後的正常反應

大部分嬰兒在注射三聯針後都有些不適,常表現為發熱,吃奶不好,在打針的局部稍稍有些紅腫,嬰兒比以前愛哭鬧了。對這些現象父母不必擔心,其實這是正常的反應,一般2~3天就會好的。

⑵接種注意事項

●第一次接種如寶寶發生高熱,第二次應告訴醫生,采取適當措施,如減少接種劑量。

●發熱多發生在接種當天或第二天,有時發熱可長達3天,如果體溫超過了38.5℃,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嬰兒吃點退熱藥。

●如果發熱持續3天不退,並出現皮疹、咳嗽等症狀,要請醫生給嬰兒檢查有無其他不適。

·接種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是由滅毒的活性病毒製成。接種效果相當好,約有90%以上可獲得終生免疫。

⑴接種麻疹疫苗方法

一般在嬰兒滿9個月至1歲期間接種,但在流行季節,可提前至6個月接種。過早接種會減低接種的效果,所以在9個月以前接種的孩子,最好在1歲多時再加強一次。

⑵接種後的正常反應

部分孩子接種後會有反應,反應多發生在接種後的四五天至兩個星期之間,包括發熱(可至39℃以上)、皮膚出疹及輕微腹瀉等,反應會很快消失。

⑶麻疹疫苗首劑未成功須補種

麻疹疫苗接種後,一般情況下個體可以得到有效保護。但也因人而異,接種後沒有產生抗體的情況稱為免疫不成功。這部分寶寶在周圍有麻疹流行的情況下有可能被感染。必須通過強化免疫再次接種麻疹疫苗,使接種後免疫無應答的寶寶增加產生抗體的機會。

·如何早期發現孩子生病的征兆

·觀察大便辨疾病

新生兒大便的顏色、形狀,能反映出營養問題和一些疾病,父母隻要細致觀察,就可以了解寶寶的消化是否正常。從新生兒的大便辨別疾病,要注意觀察大便的顏色、形狀和氣味。

◆ 若寶寶出生10小時後不排泄胎便,應檢查一下是否患先天性肛門閉鎖或其他肛腸疾病。

◆ 如大便次數多,綠色稀水樣帶有透明絲狀黏液,這是寶寶饑餓的表現。

◆ 大便呈稀水樣或雞蛋湯樣,或有黏液或泡沫,有腥臭味,這可能是小兒腹瀉。

◆ 大便次數減少,排便時寶寶哭鬧、費勁,糞便幹、硬,甚至表麵帶血,多發生於人工喂養的新生兒,這是因為食蛋白質較多,或小兒腸蠕動弱所致便秘。

◆ 大便為白陶土樣,提示新生兒患有膽道疾病。

◆ 大便為黑色柏油樣,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

◆ 紅色大便,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

◆ 果醬樣大便,可能是腸套疊。

◆ 高粱米水樣便,可能是壞死性腸炎。

◆ 大便若為蛋清樣伴有黏液、膿血,這是痢疾。

新生兒出現以上不正常的大便,要馬上去醫院診治,切不可耽誤。

·哭鬧聲中辨疾病

哭是新生兒表達要求的唯一方式。因新生兒不會說話,如身體不適、患病、饑餓、疼痛或不良刺激時,就會用哭聲來告訴大人。當父母的應學會識別新生兒的哭聲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

非正常的啼哭,常常是哭鬧不安,而帶痛苦表情。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

◆ 在喂奶時哭聲劇烈,同時出現痛苦表情,可能是口腔炎(口瘡)或咽炎;吃奶時,耳朵貼近母親哭鬧或搖頭不止,可能是耳道有毛病。

◆ 哭聲嘶啞、呼吸困難、發熱、咳嗽、嘴唇青紫,可能是急性支氣管炎或肺炎。

◆ 如反複劇烈哭鬧、口角蒼白、兩手緊握、下肢蜷曲,伴有嘔吐、腹瀉等,可能是腸絞痛。

發現以上患病的信號後,父母不要自己隨便治療,一定要請醫生看一看,即便是在家中治療,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可自以為是。

·父母須知

健康的新生兒,當饑餓、尿布潮濕、過冷、過熱、睡眠不足、受到強大聲響刺激時,都會啼哭。不過這種啼哭一般聲音洪亮,當需要得到滿足或者消除不舒服的因素後,哭聲馬上停止,安穩入睡。這就是正常的啼哭。

·寶寶體重異常

本來胖乎乎的小臉慢慢地消瘦下來,軀體和四肢的皮下脂肪變薄;較長時期內,寶寶體重增加不明顯或幾乎不增加。

·寶寶麵色異常

寶寶麵色蒼白或萎黃,皮膚彈性差,或有較嚴重的皮膚損害,例如,皮膚粗糙、色素沉著、汗毛脫落、出現皮下出血點、出現“烏青塊”。在排除皮膚病等疾病的情況下,出現這些症狀可能與某些微量營養素的缺乏有關,或與食物過敏有關。

·寶寶頭發異常

寶寶頭發稀少無光澤、枯黃易斷裂,或出現白發、枕部脫發等,可能與營養不良、某些微量營養素缺乏有關。

·寶寶視力異常

在昏暗的光線下視物不清,眼睛幹燥,經常眨眼,常有眼屎,眼睛易疲勞。與寶寶不愛吃蔬菜,尤其不愛吃綠色蔬菜和胡蘿卜等有關。

·寶寶出牙異常

寶寶出牙遲,1歲時8個乳牙還沒出齊,到了2歲,乳牙還不到20個;有的寶寶乳牙掉後新牙遲遲不出;有些寶寶囟門閉合遲,走路遲、說話遲。與維生素D、鈣或蛋白質缺乏有關。

·寶寶食欲異常

寶寶味覺減退,食欲缺乏,寶寶吃奶不好,有時伴有嘔吐,嘔吐劇烈時甚至吃飯喝水都困難。有的寶寶有異食癖,如吃泥土、紙張或牆壁灰等物質。這與缺乏微量元素鋅等有關,也可能與腸道寄生蟲有關。

·寶寶血色異常

寶寶的嘴唇、眼結膜、口腔黏膜顏色蒼白;手指甲血色差,用手輕輕壓迫甲蓋,放鬆後甲蓋的血色恢複較慢;能訴說頭暈,注意力不集中,與缺鐵或B族維生素不足有關。

·寶寶口腔異常

寶寶口腔有異味;經常出現口角炎、唇炎、口腔炎;舌頭發胖,有的呈現“地圖舌”;消化能力差,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症狀,有時也會出現腹瀉和便秘交替的症狀。與缺乏維生素B2、維生素B1有關,與經常吃溫熱性食品或油炸食品有關。

在正常情況下,人的舌頭表麵都有一層白苔,薄而清透,舌為淡紅色。如果寶寶的舌苔白而且厚,一般說來是濁濕內滯或消化不良。此時還可聞到寶寶口中呼出的氣帶有一種酸腐味。如遇到這種情況,應及時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服用適當的消食導滯的藥物,如小兒化食丹、王氏保赤丸等。

·寶寶睡眠不好

寶寶患病前通常夜間不好好睡覺,表現為啼哭或煩躁不安,例如嬰兒出現發熱、腹痛、口痛、肛周瘙癢等狀況時,由於不能用言語表達,隻能哭鬧。有時哭聲尖銳,呈陣發性,哭鬧時伴有麵色發青,手足蹬動,頭部後仰,腰部挺伸等。如果寶寶患有腦膜炎或中毒,又會出現嗜睡,即睡眠時間突然延長,整天昏昏欲睡,嚴重者入睡後不易被叫醒。

·寶寶睡眠不好的症狀

◆ 入睡後,撩衣蹬被,同時伴有兩顴和口唇發紅、口渴喜飲或手足心發熱等症狀。中醫認為是陰虛肺熱所致。

◆ 入睡後,臉孔朝下,屁股高抬,同時伴有口舌潰瘍、煩躁、驚恐不安等症狀。中醫認為是“心經熱則伏臥”。這常常是寶寶患了各種急性熱病後,餘熱未淨導致。

◆ 入睡後,翻來覆去,反複折騰,同時伴有口臭、氣促,腹部脹滿、口幹、口唇發紅、舌苔黃厚、大便幹燥等症狀。中醫認為這是胃有宿食的緣故,應消食導滯。

◆ 睡眠時,哭鬧不停,時常搖頭,用手抓耳,有時還伴有發熱,可能是患有外耳道炎或濕疹,或是患了中耳炎。

◆ 入睡後,四肢抖動,則多是白天過於疲勞或精神受了過強的刺激(如驚嚇)所引起。

◆ 入睡後,用手去抓撓屁股,在寶寶睡沉了之後,可以在肛門周圍見到白線頭樣小蟲爬動,這是患有蟯蟲病。

◆ 熟睡時,特別是仰臥睡眠時,鼾聲隆隆不止,張口呼吸,這是因為增生體、扁桃體肥大影響呼吸所致。

·帶寶寶去看醫生也有學問

·選擇孩子願意親近的醫生

寶寶有病時應該怎麼辦?這是每位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

◆ 建議父母給寶寶建一個簡單的家庭病曆,隨時記錄寶寶生病時的情況和治療效果。

◆ 給寶寶選擇一個理想的兒科大夫。給寶寶看病時,應選擇能設身處地為寶寶著想的醫生。寶寶到醫院都會有恐懼心理,合格的兒科醫生應該在親切接觸中,完成診療疾病的任務,避免寶寶產生恐懼心理。為寶寶著想的醫生會親自向母親仔細詢問病情。最能了解寶寶病情的是母親,因此直接向母親詢問是最準確的。

選擇中醫還是西醫,這也是一些父母的困惑。

西醫屬於現代醫學,應用現代診療手段進行診斷和治療,用微觀方法進行研究和認識疾病。在診斷的基礎上,對每個病人的治療方法、藥物是一樣的。

中醫是通過望、聞、問、切進行檢查,通過陰陽、八綱、髒腑等方法進行辯證,然後處方用藥。對於同一種疾病的不同病人以及同一個病人的不同階段,中醫的治療是不同的。

中醫、西醫的基礎理論不同,但治療的目標是一致的。應該說中西醫是不衝突的,是可以互補的。

·及時帶孩子就診很關鍵

嬰兒時期,寶寶比較脆弱,容易患上疾病,因此這段時期的養護要特別引起父母的重視。當發現寶寶有異樣的時候,要及時向寶寶的生產醫院谘詢。如果醫生覺得症狀嚴重,一定要聽從醫生指導,帶寶寶到醫院就診,切不可盲目地自行處理。